Thursday, March 08, 2018

搶衛生紙是通膨引起的嗎? 那為什麼麵包店漲價不會讓人們去搶光麵包?

台灣人的衛生紙之亂,是漲價造成低薪台灣人的恐慌造成的嗎?

這是部分媒體的論述,關於通膨會是最大的風險標題也很聳動,但絕對需要被檢驗一下。

如果搶衛生紙是因為大眾對通膨的恐懼所引起,其實其他很多種商品都已經漲價了,為什麼光只是衛生紙出現大賣場一開門大家就衝進去把貨架上的貨品搶光的情況?其他貨品不應該也是這樣嗎?

更可能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漲價的恐慌,也不是庫存不夠,而是對於其他人搶貨搶太兇,擔心賣場補貨不及,而且自己如果也不去搶,要用的時候如果還是買不到就慘了。

為什麼消費者有這樣的意識和認知?當然媒體的密集播報是一個心理的刺激因素。但這需要有人實際去測量上個禮拜電視新聞隔幾分鐘就播一次,現在隔多久播一次。如果把間隔拉長到幾個Prime Time只播1次,即晨間新聞,中午新聞和晚間新聞,再看看搶貨的情況有沒改變,就可知道元凶是誰。

雖然物價是在上漲,但以台灣1月份的CPI年增率僅0.88%,2月增加到2%以上,其實很難光只靠一個月的變化來下定論。

此外,在一個快速老齡化的社會,通縮的機率會比通膨高。

如果還有人在衛生紙之外想對嬰兒紙尿布和成人紙尿布等紙漿類產品囤貨,這是很不道德的,應該嚴厲加以制裁,因為這會損害最弱勢的消費者的權益。


以下是一篇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件鬧劇的文章,補充了我想講的一些想法。您覺得我的看法有道理嗎?歡迎分享。




別只是笑搶買衛生紙的人 背後的匱乏認知心理有大學問
  • 林昭儀
  •  
台灣近日掀起的衛生紙搶購潮,不但電視媒體報導24小時轟炸,還被名嘴譏評為「安屎之亂」。21世紀還發生這種賣場連續多日一開門不久衛生紙就被搬光的情況,讓國際媒體如BBC都嘆為奇觀。然與其跟著盲目搶購或是譏笑搶購者,更值得探討的,是現象背後的匱乏令認知頻寬(Cognitive Spectrum)縮窄的問題。
匱乏會導致認知頻寬收窄是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與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Eldar Shafir提出的洞察。他們發現,當人在面臨物質或時間的匱乏時,常常陷入視野狹隘(或譯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的狀態,只顧著追逐短期緊迫的需要,而忽略了一些可能不急迫,可是更重要、影響更深遠的決策,或是因為時間壓力變大,疏於檢視細節,反而捅出更大的錯誤。
但導致認知頻寬匱乏的,往往不是始終如一的稀缺(scarcity),而是之前供給的充裕與寬鬆。例如,有些人總是快到期限了才在拼命趕作業或是報告,因為暑假很長,讓他們覺得遲一兩天寫沒關係,先忙別的事,等記起來的時候已經是開學的前三天了。
人們會去搶購衛生紙,正是因為他們害怕如果沒有現在去搶,如果店家補貨不及,恐怕真的就會發生「慘劇」。而唯恐天下不亂的電視台每隔幾分鐘就播一次貨架空空如也的畫面,更是加劇了人們的恐懼感,現在連電商網站以箱為單位賣的衛生紙也已經掛出「售完,補貨中」的告示。
但讓我們用「快思慢想」的批判性思考邏輯來評估一下,到底有沒有必要為了衛生紙要漲價而搶購?畢竟這件事的起因就是紙廠為了因應紙漿漲價,宣布3月開始調漲10~30%來反映成本的上升。
拿最貴的品牌一箱衛生紙網路價1,199元來算,如果漲價30%就要貴出360元,也就是三頓飯的錢,對低收入者來說感覺很不得了。有網友質疑去搶的人是否還沒脫離幾十年前窮怕了的心態,但去搶的絕對都是有錢有閒的人,因為低收入戶沒有多餘的錢囤貨,也根本不可能請假翹班搶買衛生紙,否則他們的收入就更無法餵飽一家大小。總共9,000抽的衛生紙,如果除以365天,每天得要抽24張才用得完。何況很多人一定不只買一箱才可能把網站的衛生紙也買到斷貨,那囤著這些衛生紙是要做什麼?拿來網拍賺錢嗎?
別忘了台灣刑法規定,小至消費者,大至中盤商,如果被查出囤貨並拿來賺取暴利的,得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30萬元罰金。為了區區小利,這樣划算嗎?
雖然廠商說紙漿價格上漲是因為加拿大森林大火,還有巴西產量不穩所影響,照理說其他國家市場的衛生紙價格應該也會有所反應,但BBC指出,美國反而指出因為幾個零售巨頭彼此競爭,生活用品價格不見上漲,反而下跌,而衛生紙當然也包括在內。
此外,為什麼大家只一味地擔心衛生紙價格上漲,卻沒有想過什麼替代性方案來降低衛生紙的消耗呢?不知道是恰好還是故意,各廠牌免治馬桶廠商見機不可失,全都在打折促銷,減價幅度動輒上千。如果嫌免治馬桶還是太貴,加裝個手持噴水頭成本大概要不了幾百元。 
這陣子街坊鄰居見了面打招呼的問候語都變成:「有沒有去搶衛生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大家一開始都覺得去搶的人實在太大驚小怪,但到了第三天發現電視報導裡的貨架還是空空如也,竟然也開始慌了,可見媒體把大眾搞得人心惶惶,才是問題所在。
然而大家瘋搶衛生紙,並不是因為貨品真的稀缺或匱乏,畢竟幾天搶下來,那原本的庫存是相當可觀的。全球產紙漿的國家又不只加拿大和巴西兩地而已,加拿大產量充其量也才排第五位,巴西還排不上前十名呢!美國、日本、大陸、德國排名前四,論距離日本和大陸的運費絕對會比加拿大和巴西低,運貨的距離也會比較短,紙廠大可改跟他們訂貨就好,何必恐慌成這樣呢?
這個事件,剛好可以再為「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添一個教科書實例。資訊的不對稱和媒體過度密集的報導,引發消費者群體的恐慌,導致陷入視野狹隘狀態,只急著要解決衛生紙如果被搶光就無法解決上廁所問題的心理恐懼,卻沒有想過,買了那麼多衛生紙到底要堆哪裡?而且台灣這麼潮濕,或是衛生紙如果放很久沒用掉是否會受潮變質?如果實在買太多,用不完就變質了,又全部丟掉,造成莫大的浪費,對環境更是不好。
有人把搶購衛生紙跟排隊買蛋塔、甜甜圈和日本拉麵相比,這也不太對。上廁所沒有衛生紙的痛苦,絕對超過吃不到蛋塔、甜甜圈和日本拉麵,所以人們才會有這麼不理性的行為出現。
政府如果想要根治亂象,光是喊要查緝廠商聯合抬價還不夠,應該要掐掉電視台給消費者的那一推(nudge),要求他們減少播出衛生紙新聞的頻率。把眼光放遠些,如果這次的衛生紙之亂使免治馬桶更為普及,且真如一些用過的人所說的,免治馬桶可以節省高達3分之1到2分之1的衛生紙用量,那麼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長期來看,衛生紙的價格漲勢和搶買風潮應該是難以持久的。這要叫那些搶了幾千包衛生紙囤滿家裡的人,情何以堪?所以「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Kahneman能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沒理由的。
這次的事件,告訴我們,事事「快思慢想」,減少衝動,才能減少後悔的機會。然而台灣人這麼容易被挑動,是一個警訊,顯示有心人很容易去利用這點進行操作,造成社會的不安,萬一環境或政治的緊張情勢助燃民眾的恐慌,恐怕會出現更無法控制的動亂和危機。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CnlID=1&cat=140&cat1=10&id=0000525878_ZBI9BWML662XLV9CEFTB7&ct=1&wpidx=7

Tuesday, February 27, 2018

重拾禿筆

太久沒有更新網誌,有種近鄉情怯的陌生感。

我發現一小部分的文章持續有些訪客,所以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我的國富論寫了幾次以後就沒有繼續下去,有點可惜。但回頭看用亞當斯密對於貨幣的看法來看比特幣的價值那篇,還真是神準。

從去年開始回到校園,讀書,感覺需要給自己一些壓力才不至於虛度了光陰。想起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因為無法滿足於暑假作業天天都在記流水帳,開始了一天一篇讀書心得的寫作,沒想到竟然打下了一個好的閱讀寫作基礎。或許就該繼續這麼做吧。這樣看書作筆記會更勤快些。


荒廢了好久的田地,是該回來鬆鬆土,施施肥了。

春天到了。

Sunday, February 19, 2017

印尼小品電影--Filosofi Kopi哲學咖啡店

相對於泰國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電影和廣告,在台灣並不常有印尼電影上映或是在臉書上被分享,因此我們對這個國家,始終少了一個認識的管道。近期看到頗令人耳目一新的Filosofi Kopi,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小品製作。



這部電影是印尼歌手與女作家Dewi Lestari的小說改編的,故事是敘述兩個好朋友開的一家咖啡店面臨沉重債務壓力,有天某商人來挑戰他們調出全雅加達最棒的特調咖啡,若能幫助他贏得標案,就給1億印尼盾重賞。但對自己能力頗有自信的咖啡師Ben竟然跟對方說,賭注提高為10億,使得生意夥伴Jody急得跳腳。

在尋找完美配方和極品咖啡豆的過程當中,Ben和Jody以及帶他們找到致勝咖啡豆Tiwus的咖啡達人Elle,三個人過去不敢正視的生命創痛以及未能和解的關係一一重新被迫面對,卻也因為這個過程而得以療癒。

這部電影,很細膩的刻劃出Jody這個華裔年輕人為反抗父親操控一切而選擇開咖啡店,隱性叛逆但事實上仍不脫商人務實的性格、才華洋溢灑脫不稽的Ben恃才傲物背後掩飾的傷痛。種出極品咖啡豆的農夫夫婦無私而樂意分享的親和力背後,卻有失去摯愛女兒的遺憾。冰雪聰明的咖啡達人,則走上了跟她所無法理解的咖啡狂父親的同一條道路。

故事似乎留了伏筆:與父親和解的Ben回到雅加達重拾咖啡夢想,特地跑去Elle新書的簽名會,並且告訴她,不只想要簽名,也想更多認識她。可是Jody想追Elle的心意早就昭然若揭。這兩個好朋友克服了經營理念不合的挑戰,能否克服情關呢?Elle又會選擇誰呢?

雅加達郵報的報導指出,拜電影所賜,Filosofi Kopi在雅加達接二連三地開起分店了。而且電影Menu裡所有的咖啡品類一應俱全,看過電影的人必定會想去電影拍攝的原址朝聖一番。

哲學咖啡店迅速擴張以及這部電影大受歡迎似乎又將拍攝續集的事實,也反映出這部敘述追尋夢想的電影是如何吸引著消費力快速成長的印尼年輕人們。

印尼這個有趣的國家,值得更多的認識與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