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16

大隅良典和Google給我們上的一課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得獎名單公布,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以細胞自噬的研究,獲得生理醫學獎的殊榮。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做沒人做的事情很快樂,期盼社會多關注基礎研究。他指出,社會過於重視短期報酬的「有用」價值觀,是有問題的,因為基礎研究上的「有用」,可能是十年或百年後才會顯現。

這一番話讓全世界都震驚了。在台灣,不但只有極少數企業願意忍受研發專案十年以上才有成果或回報,連政府的科專研究經費也很少會投在冷門或是不討好的研究上。

不知道這個新聞是否也像一塊石子打在資通界人士的心湖上,激起陣陣的漣漪?2010年,Google啟動Project X,秘密研發新科技。後來逐漸曝光的自動駕駛車、高空氣球(Loon)、Google Glass都是Project X的研究計畫,若用短期回報的標準來看,都很「沒用」。

如果Google是台灣的上市公司,會不會在股東會上被股東罵到臭頭?三、五年不能看到回收的投資,往往就被貼上「沒用」、「不賺錢」的標籤,早早放棄。而今日我們看到的自動駕駛車,雖然已經開始密集上路測試,依然還沒有開始「賺錢」。

為什麼要投資在這些高風險的研發計畫上呢?Google 2011年呈遞給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年報(Form 10-K),雖然沒有把Project X的計畫內容寫出來(畢竟是商業機密),卻在「高風險」警示的段落中,提醒投資人,在Google所處的行業中,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大力投入研發新產品,不創新,就等死。因為「不斷有新產品和新服務出來,新科技可能改變使用者的需求,而從別的行業來的新競爭者不斷出現…砸大錢購併或投入研發,足以改變我們的競爭優勢…」Google並指出,如果他們的研發創新成果未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沒有在對的時機問世,或是讓對手研發出有破壞性的新產品,則使用者就可能轉而投向他們的懷抱,這些,都是他們眼中足以威脅Google存亡的風險。

換句話說,在Google的眼中,不投資在一般人眼中看似「沒用」的計畫,比投資但可能十年後才能收效的未來世代的科技應用的風險更大。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在Google眼中的「大大有用」,在我們這些看不遠的凡夫俗子眼中,可能只覺得是不切實際的實驗罷了。『有可能把20幾年前的美國影集裡面的無人駕駛車「夥計」實現到現實生活來嗎?』不少人曾經在飯桌上與酒肆中用這個例子當笑話,訕笑美國人的不切實際。但現在,還有人把它拿來當笑話嗎?

有用、沒用的價值觀爭辯,倒是已經存在好幾世紀了。莊子裡面,就有不少「無用之用」的辯論。舉外物篇的這段為例: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都很沒用」。莊子回答,「你能看得出我說的是沒用的,那我才可以跟你談什麼是有用的。譬如,地是又大又廣,而對人有用的只有立足之地而已。可是如果只把立足之地墊住,把其他的地方都挖掉,直到黃泉,那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嗎?」惠子回答:「沒用。」為什麼原本(對惠子來說)有用的那一小塊地,後來會變得沒用了呢?或許這正是我們應該想清楚的一點。

如果我們只看到短期內可以賺錢的這一小塊地是「有用」的,那麼我們就缺乏誘因想去探索其他的潛力領域,因為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凡不能短期回收利益的都是沒用的。可是,等到競爭對手把其他的地方都挖掉了,我們才驚覺,已經沒路可以走了。到沒路走再來著急,還是多試幾個短期內可能不會有用的努力,以期從中找到未來的長期機會?到底哪個才真的是「沒用」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道理正是在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