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Joseph Cheng |
而這樣的教堂,建造時間動輒都是數百年,工匠一代傳一代,精雕細琢,毫不敷衍苟且,因著這工作的榮耀,是獻給上帝的。倫敦大火後重建教堂的名建築師如John Nash與Christopher Wren的名字還能傳頌至今,但像這樣千千萬萬個由虔敬的工匠所建造的教堂,背後的功臣卻往往不為人所知。
在西敏寺參觀時,幫我們解說的神職人員說,西敏寺裡的Lady's Chapel天花板看起來像是用白色石膏做的,但其實是數萬個白大理石用楯接的工法拼起來的。巨大的教堂,地基也打得深,而現在就算想再往地底擴增皇室成員的墓穴都不可能了,因為原本已經很深,再打幾呎,就會打穿底下地鐵的天花板。
為什麼如此大費周章? 因為蓋教堂,就是要"留存萬代"的。Grosvenor Square一角雕像底座,也刻上了作家John Ruskin的文句:"When We Build, Let Us Think We Build Forever"。
這是一種"打深地基"的價值觀。當心中存著對上帝的敬畏,著眼的是後人長遠的福祉,所做的每一個程序也會是一絲不茍,不敢投機取巧。
反映在學術研究上,也就是詳細到近乎龜毛的注解,格式的統一,以及巨細靡遺的參考手冊。中古時代只有僧侶等神職人員才能有學習知識,探知上帝奧妙的"特權"。因此他們做學問和研究的態度,有如蓋教堂,是一點一滴建築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絲毫不能敷衍了事。
而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使得拉丁文的影響式微,而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使得書本普及以後,歐洲人對於書籍與文字的珍惜到今天依然沒有改變.在大英博物館當中有個展覽室,裡面存放著有數百年歷史的各種版本聖經,以及著名作家的手稿,包括一版一刷的莎士比亞劇本.
英國有不少古老的宅院現在變成博物館供人參觀.下次您不妨注意一下,最占它們室內空間的是什麼.答案就是書.走在街上,幸運時可以看到人家家裡面的裝潢.很多人家裡面,是從天花板下來裝得滿滿一面牆的書.
還記得之前跟大家提過的英國國王的加冕寶座嗎?Westminster Abbey裡面的國王加冕大典寶座.由於是從11世紀初Edward the Confessor這第一位改信基督的英國國王傳下來的木質座椅,至今已經約1000年,在共和時期還曾遭到冷落,但如今仍在扮演英國國王登基時的重要角色.
看完這些例子,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是炒短線,只看眼前的投機主義? 還是一步一腳印去誠懇做人做事,建立良好典範,讓後人能在我們建立的根基之上,繼續蓋好堅固而宏偉的建築?
如果你像那些蓋教堂的工匠一樣,懷著理想默默努力,也許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名字,但後人會讚嘆,感謝,享受你帶來給他們的福祉.但為了自己私利而破壞典範的人,卻只會是後人在付慘痛代價的時候,口中咒罵的名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