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06, 2016

橋與牆-聽Thomas Heatherwick演講有感


這是我201593日登上的慕田峪長城。氣喘吁吁爬上長城的那一刻,好有成就感。腦海裡頓時閃過凱撒大帝征服高盧時豪氣干雲的那句話:I come, I see, I conquer
不過201635日,英國的天才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來台演講,提到他設計倫敦Garden Bridge的初衷與想法,我深受觸動,重新修正了我的一些價值觀。先請大家把Garden BridgeWikipedia內容看一下, 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我再來跟大家分享Heatherwick的設計理念.


Thomas Heatherwick提到,這座橋由於會是溝通倫敦泰晤士河兩岸的橋樑,而北岸建築絕大多數是磚頭與石頭所建造,南岸則是鋼筋水泥居多,他若選這兩種其中的一種,必然會讓另一岸的居民感覺被排斥,同時,由於未來轄管的西敏寺區公所要求這座橋的維修成本不能太高,因此也必須考慮到把材料腐蝕問題盡可能排除,所以不能選木材,因此決定用金屬。而因為河水有鹽分,也需要小心鹽分對金屬的化學反應,因此選了許多海上風力發電機風扇選用的防鹽與氧化的合金質材。

另外,由於這座橋上要種樹與花草,所以這座橋基本上是需要有土壤來涵養植物的。所以他的設計是兩個可裝土壤的大凹槽,架在梁柱上。考慮到這座橋,應該要能讓人想駐足其上,甚或是坐下瞭望遠方,閱讀或思考,或是讓朋友或情侶,能找得到地方坐下,聊天或傾吐愛意。因此,顛覆了橋必須是筆直的固有為汽車服務的概念,也配合凹槽的理路,會有四條小徑在橋上交會,而小徑與樹叢邊上,有許多凹進去或凸出來的地方,可放置椅子,以供憩息。早上晨跑或晚上運動散步的人們,也可以從這些小徑跑去泰晤士河的彼岸,欣賞美麗的風景。

他想設計的橋,是一座把人吸引過來的橋,是一個溝通兩岸的橋,是一個可以滋養花草樹木生命的橋。它的存在,是為了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打破成見,培養感情,促進生活品質。

在他的分享當中,你看不到"征服""宏偉""不朽""留名青史"這樣的字眼。你感覺到的是一個溫暖的人,熱切的希望創造出一個美好的環境,讓人們生活得更快樂的橋。他的價值觀是把所有人的需求與關心都考慮進來,讓最多的人享受這座橋能帶來的一切美好,並且不好大喜功,想盡辦法降低維修成本,但卻也有極高品質的要求。

我們對萬里長城自然不陌生,它是用來把外族擋在門外的,它是動員數百萬人力花費數十年、數百年建造而成的。雖然秦始皇因為長城而留名千古,秦朝卻也是最短命的中國朝代,為期僅十五年,消滅它的,不是牆外頭的敵人,而是牆裏頭的人民。長城的功能,除了戰爭的防禦外,大概也沒有別的了。它的目的,是隔絕,是殺戮,是懼怕別人搶奪自己,並未考慮交流貿易的可能性。但擋得了一時,也擋不了永久。歷史上外族進關的例子少說也有好幾個,不是因為他們能飛天遁地,而是因為人性的弱點。吳三桂讓清兵進關是人性,蒙古能滅金滅宋,也是因為人性。

如果讓你建造你的人生,你要蓋的,是留名千古的萬里長城?還是滋養生命、溝通兩岸的橋?

我想我已經找到我自己的答案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