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觀察力入微的朋友有天嘆氣說, 所謂"文明社會"似乎有個不成文定律, 就是越需要證明自己能力的行業, 裡面的人就越害怕被別人看出自己的"不聰明", 因此開會的時候, 熱中辯論, 彼此攻訐, 為反對而反對, 甚或堆砌詞藻, 故弄玄虛, 越讓人看不懂自己的報告, 才不會太早洩漏自己也是平庸之輩的事實.
我不太同意這一點. 不是只有"越需要證明自己能力的行業"才有這種現象. 應該是所有的平凡人, 包括我自己, 都怕被認作愚蠢. 從小到大, 或許我們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 因為怕被人看作"愚蠢", 而用盡一切方法讓自己看起來聰明一點. 但這世界上真的能被稱為"天才"的人實在有限, 而天才其中的一大部分, 在某些層面也是不折不扣的蠢材, 又有誰能很有自信的認為自己在每方面都是"天才"呢? 也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反而比較能給我們更多一些安全感?
但要真實呈現自己, 談何容易. 對那些在乎別人眼光的人來說, 這實在太難了. 為了要營造一個"贏家"的形象, 許多人得靠名牌包, 華服, 豪宅, 和雙B車來顯示自己的品味與等級, 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這個世界所重視的東西. 在學校唸書的時候, 得努力囫圇吞棗, 旁徵博引, 深怕引述的文獻不夠, 讓老師覺得自己墨水不夠而得不到高分.
瑞士作家Alain de Botton在"Status Anxiety"一書中引述哈佛心理學教授William James, 歸納出一個公式: 自信= 成就 / 偽裝, 認為真正的自信, 應該是展現在最少的偽裝上. 可是很多人似乎是把這個公式轉了一個方向, 變成了: 成就=自信 x 偽裝. 因此就必須靠著不斷膨脹自我和外在條件的偽裝, 給別人(特別是自己所看重的人) 一種自己很有成就的形象. 但也許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的自信" 和"外在條件的偽裝"都很虛浮, 因此人們更加害怕自己的"不足"和"不優秀"被看穿, 因此就又追逐更多的膨脹自我和更優渥的外在條件, 來確認自己的"成就".
可惜的是, 有很多真的很優秀的人, 也難逃這樣的"身分地位焦慮"的陷阱. 工作的表現, 業績的成長, 和上司的認同通常是肯定自己的主要標準, 但景氣也有循環, 企業怎可能永遠都在成長? 遇到事業不順, 業績下滑, 公司被購併, 甚或是人事傾軋, 遇到挫敗的時候, 這類人也常因為"成就"或"身分地位"的降低, 落得憂鬱喪志.
那些被很多人公認為"成功"的人士是否也是這樣呢? Bill Gates身上穿的, 不是Armani, 而是郵購成衣Land's End. 影響力大師卡內基認為真正的成功, 不是多會行銷自己, 而是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而人際關係的經營, 是衷心真誠的關懷別人, 給予他人讚賞和感謝, 善於聆聽, 激發別人心中的渴望(夢想)的人. 蠻有意思的是, 昨天在好消息頻道上看到"真情部落格"訪問奢侈品牌經營商LVMH台灣區總經理黃懿文, 也發現黃懿文自己卻從不追逐名牌.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句"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he knows not, he is simple -- teach him", 心裡真有股莫名的安慰. 還好在先賢眼中看來, 所知有限不是問題, 只要有謙虛受教的態度, 還是有救的. 不承認自己無知, 還拼命辯駁和粉飾的, 反而是無可救藥的愚昧人, 先賢反而告誡說, 最好離這種人遠一點. 我們可不想變成這樣的人, 對吧?
接受有缺點, 不完美的真實的自己和"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真理, 一步一腳印去努力, 去關心付出給周圍的人, 尊重並肯定別人, 藉著學習別人的優點幫助自己成長, 會比硬要裝出一副成功和聰明的形象容易並且輕鬆多了. 也許物理學家費曼的"你管別人怎麼想?"在我們深受"愚蠢恐懼症"煎熬的時候比任何妙藥仙丹更有效. 但或許更加重要的是讓我們去探究自己對"成功"和 "自信"的定義, 並且不斷學習和追求進步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