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8, 2015

羊考:羊年談羊

今天是2015年農曆除夕,繼之前寫的《豬考》,咱也來應個景,考「羊」一番。

2015年,時序是乙未,羊年。這幾天外國媒體開始熱烈討論,英文裡面的羊,有好幾種說法,到底是sheep(綿羊)、ram(公羊)、lamb(小羔羊)還是goat(山羊)。

目前似乎大家已經得到共識,由於甲骨文的「羊」是有兩支指向天空的角的羊,因此應該是山羊,而非綿羊。於是乎,英語新聞標題也開始一致地寫成:Celebrating the Year of the Goat

不過在西方,山羊反而有負面的指涉。例如,old goat意即惹人討厭又固執的老傢伙,something gets someone’s goat,指的是激怒,acting like a goat意思是行為舉止十分愚蠢可笑。至於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則是指把一群較好的(可能是學生、工人或任何東西)從其他的(較差的)分別出來。

綿羊因為個性溫馴,也是群體行動的動物,因而比較被喜愛。To make a sheep’s eye at someone,意思是以崇拜戀慕的眼神看著對方。

Wolf in a sheep’s skin,披著羊皮的狼。Black sheep,如果是在普通群體裡面,中文比較貼切的翻譯是害群之馬。如果是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則「敗家子」、「不肖子孫」會是比較適合的說法。

羊因為個性膽怯,因而英文以「sheepish」一詞形容膽怯懦弱。羊群總是會跟著一隻帶頭的領袖前進,因此那隻帶頭的羊,就被稱為「領頭羊」,現在常被拿來描述引領成長風潮,表現最為優異的產業、產品或企業。羊群效應(sheep flock effect, or herd effect),指的則是市場經濟當中,個體喜歡盲目跟隨流行的從眾心理。但這可未必是件好事情:羊群只顧著盲目跟著領頭羊往前走,萬一領頭的羊失足掉落山谷,則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羊,也就傻傻地跟著走向危險。

中文裡的羊,屬於吉祥的動物,倒沒有區分到底是山羊還是綿羊,公羊還是牡羊,老羊還是小羔羊。

說文解字說,羊,祥也。以羊為諧音的吉祥話挺多:喜氣羊羊、三羊開泰、羊羊得意、羊眉吐氣、羊威國際……。

雖然在餐廳或超市裡,羊肉的價格遠不如老饕們嗜食的牛肉,但在中醫裡,羊肉的滋補價值卻是牛肉高攀不上的。

**食尚羊肉

《本草綱目》稱羊肉的功效為「暖中補虛、養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因而營養價值高於豬肉、牛肉、雞肉,所以寒流來的時候,大家吃羊肉爐進補,可沒聽說過「牛肉爐、豬肉爐」的。什麼酸菜白肉(豬)、麻辣火鍋,都只是解饞用的,除了增廣腰圍外,大概沒有什麼其他的功效喔。

時間倒退數百年,在古代中國的菜市場或酒肆飯館裡,羊肉的價格可是高出其他肉類許多,只有有錢人才吃得起。這是為什麼?李開周先生寫的《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裡提到,宋朝牛肉價格低廉,地位低下,不登大雅之堂,是平民百姓的最愛;但羊肉卻很貴,經常在御宴和貴族的飯局上出現。他並舉宋史當中的紀載,指出,宋高宗紹興元年,「羊肉一斤,為錢九百」,也就是說,一斤羊肉要賣九百文錢,而當時一個縣尉(相當於縣長)的月薪才七千七百文,一個月薪水還不夠買九斤羊肉。

這是為什麼呢?李開周說明,主要是因為,羊不能耕田,而且常會侵害田裡的農作物,所以中原的老百姓不養羊,只養牛。但宋朝那時候跟契丹進行貿易,每年進口的羊,少部份提供宮廷使用,大部份則拿到市場高價出售。而一般農家養牛的情況普遍,因此「物以稀為貴」。

南宋的軼事小札《侯鯖錄》也提到,蘇東坡寫的字很被皇城使姚麟喜愛,一個朋友名叫韓宗儒是個老饕,常常把蘇東坡寫了送他的書法作品拿去換羊肉若干斤回來吃。有天,韓宗儒送信來,換取蘇東坡的回信,但蘇東坡忙著其他事情,韓家的僕人不斷催促,蘇東坡忍不住笑了,跟韓家僕人說,要他回報主人,今天斷屠,沒有羊肉吃了。得用東坡的書法作品才能換到羊肉,可見羊肉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食物。

但在中國北方,羊肉卻是最平民的食物了。羊是遊牧民族最重要的資產,而且因為水源有限,主要的烹調法,是火烤全羊。由於西域與中東透過絲路貿易甚多,也引進了中東人的香料,來為烤羊提升美味。

回民烤羊,技術實在厲害。在北京吃羊肉串,老闆也不加任何烤肉醬,只消在羊肉串撒上孜然粉、辣椒粉和一些鹽,在火上來回翻動竹串,不但香味撲鼻,咬一口烤得恰到好處的羊肉,肉汁完全被封在裡面,與香料完美結合,在口腔中瀰漫開來。新疆飯館的烤羊腿便是一絕。風靡北京的涮羊肉,據說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清朝滿人入關,也把塞外的羊肉吃法,帶進了關內。西安最有名的羊肉泡饃,則是另一種深受西域飲食影響的料理。

在台灣,因為很多人怕羊羶味,吃羊的人不多,導致羊肉料理除了羊肉爐就是沙茶羊肉,單調到不行。但印度、土耳其,或是西方菜系,卻都有很多羊肉的烹調法,或是燉煮,或是烤串,或是羊排炙燒,都巧妙使用各種香料和醬料進行調味。英國的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就研發了49種羊肉料理的食譜:http://www.jamieoliver.com/recipes/lamb-recipes/#hQMihXOZ5y1CUdhW.97

**宗教中的羊

羊在宗教中,一直是被用來當作祭祀的牲禮。不但西方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如此,東方也是。《論語八佾篇》記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翻譯:子貢想去掉每月初一告朔之禮所供奉的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吾愛其禮。」

而羊對基督徒而言,意義更是深遠。在舊約和新約裡,共有747節經文提到「羊」。羊在舊約時代是猶太人重要的資產,但從摩西開始,神就以羔羊預表耶穌的犧牲。出埃及記十二章,以羔羊的血塗抹門楣,以避天使的擊殺。又立逾越節的例,羊羔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贖罪祭與平安祭都是以無殘疾(意即完美)的羊獻給上帝為燔祭。先知則以羊,比喻上帝的子民,也預言了數百年後耶穌的犧牲。以西結書34:11「主耶和華說,看啊,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他們尋見,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們得以躺臥。」以賽亞書536「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被欺壓,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到了新約,施洗約翰指著耶穌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而耶穌則自稱為「羊的門」、「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他並交代彼得說,「牧養我的羊」。耶穌指的羊,就是信徒。彼得成為教會的第一任領導,也因他的信仰,被羅馬政府處以倒釘十字架的酷刑殉教。

哎呀,你可能會說,猶太人原本是游牧民族,當然跟羊有莫大關聯,跟中華文化沒太大關係吧。但你不得不稀奇,一些我們每天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卻很不可思議地有了連結。「義」這個字,指的是「無罪」,英文是「justified」 。從形象看,是一隻「羔羊」覆蓋在「我」之上。對照彼得前書118-19「知道你們得贖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汙的羔羊之血。」因「羔羊」的血覆庇「我」,才能因「信」而稱「義」。是不是很奇妙呢?

雜七雜八講了這麼許多,最重要的還是要祝賀大家,羊羊得意,祥利蒸騰,福滿乾坤,喜樂延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