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02, 2010

方向盤父母 vs. 風箏線父母

之前有則新聞, 是關於一個高三生因為和媽媽對推甄科系意見不合, 發生爭執, 竟然就當場從學校五樓一躍而下.所幸是落在二樓陽台, 雖然有多處骨折, 但這條命是保住了.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是難免的, 但這孩子竟然會有這麼激烈的行動來抗議母親的干涉, 倒也值得我們探討一下在台灣社會中親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仔細一想, 其實從以前到現在, 父母管教小孩的態度如果不把放牛吃草或根本不聞不問的列入探討, 大致可分成兩種. 一個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財產一般, 保護有加, 監督嚴格, 為他們打點一切, 連升學, 就業和擇偶的決定都要幫他們做. "這是為你好, 你以後會感謝我"是這種"方向盤父母"的口頭禪. 這類父母親可能是嚴以律己一型的人, 為孩子也做了很多犧牲, 因此特別不能接受出錯或是做錯選擇而要在將來後悔的可能性.

另一種, 可能自己也明白自己不是完人, 而小孩是獨立個體, 因此即使難免會有心驚膽跳的時候, 還是給小孩摔跤, 犯錯, 做自己決定的空間和自由. 但是還是會適時給個意見, 或是在小孩行為踰矩時給予適當的處罰. 所扮演的角色, 是軍師, 是收拾善後的檢場, 口頭禪是 "你自己做決定, 後果你自己負責."我們姑且把這類型父母叫做"風箏線父母"吧.

有時候一個家庭裡面可能父母就分別是"方向盤"和"風箏線"的個性, 或是祖父母是方向盤, 而父母是風箏線.遇到小孩教養的問題時, 難免要先在"高層"先吵一架. 而小孩, 在方向盤干涉時,總是喜歡用風箏線的雞毛當令箭: "爸比/媽咪說可以啊!"

當父母都很不易, 因此其實兩種類型中並沒有誰比誰更好的高下之分. 方向盤盡心盡力的教導, 可以讓小孩避免走岔路, 節省很多摸索修正的時間和精力.風箏線充分授權, 小孩從小要學會自己為自己負責, 不會過度依賴父母.

但這兩種互補類型的父母其實可以互相向對方學習. 方向盤父母容易把小孩當作自己的"財產"而忽略了該給他們的尊重, 風箏線父母則可能放任過度, 一些該在小時候就養成的習慣和基礎沒有養成, 等長大需要糾正的時候就難了.

這樣看來, 可能孩子在國中以前, 還是需要父母扮演方向盤的角色, 國中以後, 孩子需要更多給予尊重和信任, 父母這時不妨朝風箏線轉型.不管是用什麼方式管教他們, 在建立正直向上的價值觀後,孩子最需要的是感到溫暖和被愛, 被信任和尊重. 這樣未來無論他們長大後跑到多遠的地方發展, 事業成就大也好, 小也好, 家和父母永遠會是他們眷念的港灣.

我們家老爸是方向盤, 老媽是比較偏向風箏線的方向盤, 所以我們小時候大致上沒有什麼"抗爭"的可能性--否則就等著吃"竹筍炒肉絲"或"鍋貼". 我這種風箏小孩, 國中畢業就恨不得能趕快到遠地唸書, 不想被每天叨唸, 還是被硬生生多留了三年在他們身邊. 他們兩個的大方向不變, 不過還好老媽為我們爭取了不少空間. 現在想起來, 其實他們對我們學業與品格嚴厲的要求的確是很值得感謝的, 但也很感謝他們在我們不斷爭取和溝通之後願意信任我們, 讓我們走自己的路, 否則我們就不會是今天的我們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