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資訊焦慮症

幾天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物專訪的預告,是漫畫家朱德庸評論他對目前社會的觀察。他說,這個世界是病了,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資訊,每天處理的事情是我們的父祖輩花幾個禮拜、幾個月的工作份量,每個人正被淘空和榨乾…

我當時正在打掃家裡,聽到以這段簡短的內容剪成的預告,我都不自覺放下掃把,插著腰想繼續聽下去了。為甚麼開著電視做家事呢?正是想盡量善用自己的時間,不想在打掃的時候錯過了重要的新聞或節目了!

朱德庸是個漫畫家,卻有這般敏銳的觀察力!難怪他的漫畫「澀女郎」裡的對話那麼一針見血。

這個世界是真的得了一種病,叫做資訊恐慌症。而現在最熱賣的Blackberry、iPhone、iPad、Galaxy Tab、或任何被歸類在「智慧型手機」與「手攜式裝置」的電子產品,不過是人們為了這個病而發明的東西,好確保自己在離開自己的個人電腦時,甚麼都不會漏掉。

前陣子去某銀行的記者會聽他們的全球投資策略長談全球經濟展望。記者會散了,我和另一個同業走路下樓聊起我們對其中一個議題的看法。這時有另一人匆匆擠進我們中間,著急的問?你剛說甚麼?啊是不是我剛剛在裡面漏掉沒聽到啊?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啊?

另一天工作到一半,總機轉了通電話給我。是某個分析師說看了我的分析文章,提到某個機構的某個報告,他急壞了,因為怎樣都找不到那份報告。別擔心,我告訴他,就在某機關的網站上,要不然用關鍵字搜尋也行。唉,他講話那麼快又急,連我聽了都胃痛,他自己那麼緊張,大概有胃潰瘍的問題吧。

以前喜歡把某本書看完,然後把心得感想寫下來。但現在我發現越來越難做到,就連現在坐在電腦前寫比較深思考的東西都是種奢侈。為什麼?我必須把精力留給繁重的例行工作,還要寫觀點文章和分析稿,避免把還沒發表的東西先寫在自己的部落格裡面,變成「自己抄襲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時,我寧願拿來看報紙,看書,聽音樂,看電影。總得有點輸入,要不然一直在輸出,遲早變成天天製造垃圾投放在深不見底的網路黑洞中,連「咚」的一聲都聽不到。

然而這個資訊焦慮的世界,卻還有另外一些人應該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可是他們有另外的問題很讓我擔憂。之前曾想邀集一些正在唸中學的小朋友為一個據說令他們感動流淚的活動留下文字紀錄,卻被告知這個年紀的孩子,由其是男生,極少能流暢以文字敘述較長的事件,他們不閱讀,甚至有閱讀障礙,更難集中精神專注在一件事上超過10分鐘。我因此特別在捷運上和公車上偷偷觀察那些拿著iPhone、iPad的孩子們都在看些甚麼。我多麼希望是看到他們在用指尖掀動那虛擬的電子書頁,或是新聞快報也好。但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了。他們不是在打電動遊戲,就是在聽音樂。

在經濟學裡,「不對稱的資訊」是一個曾經有經濟學家因為研究這個議題而拿到諾貝爾獎的重要現象。在這個資訊氾濫,而網路又快速的傳播資訊的時代,不閱讀,不想思考「困難的東西」,對身邊的事物缺乏好奇心的人,如何與那些不斷在吸收新知、思考與探索、具有尋找、整理和分析資料能力的人競爭呢?至少是否應該做到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來保護自己吧?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就是那些能說善道,把爛資產包裝成像高收益資產賣給根本連說明書都看不懂的顧客嗎?

是我的資訊恐慌症又犯了?還是我杞人憂天?唉,孩子又不是我的,我幹嘛那麼緊張啊。還是把寶貴的時間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