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2, 2011

「豬」考

是的,您沒看錯,是「豬」考,不是烤豬。

為何要寫一篇關於豬的文章?因為我們四周無時無刻都有牠的蹤影。

人類的歷史,基本上跟豬是離不開的。據考古學家考證,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豢養豬了。

豬,在生物學上的分類是哺乳綱偶蹄目豬科,在中文裡,牠有好幾種別名,「豕」、「豚」、「彘」都是豬,而「豵」指的是一歲以下的小豬。

豬跟人之間有著非常複雜的感情糾葛。豬曾被埃及人當作神祇崇拜,名叫賽特,但當牠的對手太陽神獲得更多人的崇拜後,豬就此被打入冷宮。
在猶太教和伊斯蘭教,豬被視為不潔的動物。

舊約聖經除了告誡猶太人不要食用豬肉外,箴言竟說:「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

在新約聖經裡,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勸戒門徒,「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意即把福音分享給珍惜和感激的人,不要給不知感激的人糟蹋。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裡都有記載,耶穌把一群附在人身上的鬼趕出去,但這群鬼找不到去處,就附在一群豬裡面,闖下山崖投入海中摔死了。

路加福音有名的浪子回頭(The Prodigal Son)的故事裡,小兒子強要分家,把家產揮霍殆盡後,幫人家養豬,餓到要跟豬搶食物。

彼得後書還有這段不怎麼鼓勵的描述-「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他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裡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

在許多文化裡,豬給人的印象是肥胖、骯髒、懶惰、愚蠢,閩南語裡面則另以「豬哥」一詞帶有「好色」的意味,可能跟西遊記裡面的豬八戒有關。

其實豬也可以很愛乾淨,就看人怎麼養牠,皮膚粉粉的小豬是很可愛的(我真的抱過-只是短硬的毛很扎手)。也有很多科學家發現,豬的智商不低,比貓狗高,經過訓練可和3~4歲小孩差不多。豬全身有185種用途,甚至可造子彈和啤酒。

所以被人貼上標籤的豬,實在有點冤枉。豬鬃給人當毛刷,豬肉給人當食物,內臟還被廣泛應用在醫學上,已經仁至義盡了吧,但只要人被叫做「豬」,就會馬上勃然而怒,視為莫大的恥辱。

其實真的讓人討厭的不是豬本身,而是人自己投射在豬上的種種形象。就如同之前提到的豬八戒,好色貪財沒義氣,沒事時耀武揚威,趾高氣揚,真有事時躲得比誰都快,推責任時比誰推得都乾淨。

前幾年有一本「別跟豬打架」(Never Wrestle with A Pig)的暢銷書,講的就是職場裡的形形色色。的確,職場裡像豬八戒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

還有「沙文主義豬」,簡稱沙豬。這個詞好像很常被專指大男人主義者,可是沙文主義chauvinism其實指的是不合理、盲目、極端的愛國主義,或是盲目熱愛自己的團體,而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的人。沙文主義者一般都是過於對自己所在的國家、團體、民族感到驕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國家、民族和團體,是一種有偏見的情緒。

在西方文學作品中,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寫的政治暗喻小說《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的豬,也是經典。豬告訴農莊裡的動物,人是多麼可惡,吃的用的都是來自動物,自己只享福。牠們呼籲農莊裡的動物要起來反抗農莊主人,成立動物自己凡物共享的國度。於是動物真的造反了,趕走了人,而豬起而代之。牠們告訴其他動物,自己是當中最聰明的動物,每天都盡心竭慮在管理這個農莊,因此理當獲得多一些的報償,並且訓練兇狠的狗當牠們的打手。

牠們奴役著農場裡的動物去做各種勞苦的工作,自己卻天天吃喝快樂。很快的,雞生氣了,牠們抗議以前農莊主人還會給大家足夠的飼料吃,但豬當家以後,大家卻都吃不飽。結果,在豬狗的暴力懲罰下,雞的蛋被拿去賣掉;動物餓的餓,死的死,狗和豬卻生養眾多。到最後,豬和人和解了,而那些被利用的動物,簡直就是完完全全被愚弄。「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牠動物更平等。」(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成為這本書流傳後世的一句警語。

還好E. B. White的《夏綠蒂的網》裡面的小豬韋伯和前幾年的電影Babe(我不笨,我有話要說)以及香港的麥兜依然保持著小豬在兒童心靈世界的純潔可愛形象。

人可能是豬,豬也可能和人一樣。或許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豬性,所以才會在文學裡把人投射在豬身上吧?咱們可得爭氣點,別罵豬自己又像豬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