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所的一個印度同學有一千五百個臉書朋友,但他絕對不是自戀的人。雖然他是在印度土生土長,到了大學才去美國念書的,但他的性格更多像個英國人,拘謹而謙和。他是在百事可樂擔任網路行銷的工作,臉書應該是工作內容之一吧,能因為這樣就說,他是個自戀的人嗎?我想,這個結論實在過於武斷。
也許人們就是樂於去幫各種人貼標籤吧。 「他是名校畢業生耶」、 「她是某某外資投行高管呢」、 「她爸爸是XXX,家世多好。」名校畢業就等於優秀?外資投行高管就等於能力卓越?家世好就等於教養好嗎?
對上述標籤反感,可能是拜水果日報所賜,繼國三、高一的叛逆期之後,我發覺自己進入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但用一個中年人的 「成熟」方式對應別人貼給我的標籤。那就是:謝謝,我沒那麼好;或是謝謝,我會再改進。
那天某五年級後段班的企業發言人,聽到有人說哪家企業的模式是怎樣的,他突然說,或許吧,大家現在都喜歡把所有條件擺在一起比,然後在上面打勾,印個「勝」字吧.
聽在耳朵裡,感覺那就是個婉拒標籤的黑色幽默。但其他人既然沒有任何意見,我也就會心一笑,了解那不過就是中年人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叛逆罷了。不知其他記者是否有人因為聽不懂而真把那句話當真,寫了進去?
如果因為被貼了標籤而使得自己被疏遠或排拒,那就這樣吧。物以類聚,人們總是喜歡找與自己同屬性的人,所以也不必太在意,或許這樣更輕鬆自在一點。
年輕時的叛逆方式太費力氣,傷身體也傷人。中年的叛逆可能更多在鬥智-如何用不會激怒對方的方式,找到不受操縱而還能保有自己本色的方式,是需要智慧的。
當然大多數人也不可能不在意別人的觀感而活得肆無忌憚。畢竟人類是社會的動物,所謂最適者生存,也就是越能順應環境隨時進行機動調整的生物往往最容易活下來。在颱風過後,被吹倒的永遠是高大挺拔的樹木,我們何時看過柳樹或竹子被連根拔起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