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05, 2007

在倫敦看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分類:影視欣賞
Photo: Wikipedia

雖然已經有不下10人推薦我到倫敦必看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總是因為很多不同的原因而耽擱.今天總算因為慶祝好友Isabel的生日而得以圓夢.這齣已經演了21年而歷久不衰的音樂劇果然讓我們淚眼迷濛,而全場觀眾在結束時紛紛起立鼓掌喝采叫好(standing ovation).

這部從法國大作家Victor Hugo原著小說改編的歌舞劇,將原著的故事當中的精華非常精簡而動人的呈現在舞台上.不但表演者的歌聲完美無瑕,音樂動人,歌詞感人,當中所闡述的恩典,博愛,犧牲,友情,親情,理想等等高貴的情操,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深刻打動每個觀眾的心.

劇中關於法國大革命當中學生為了理想而犧牲的情節,極其震撼.步出劇院,我腦海也仍在迴響著唯一生存者為了同伴的犧牲而痛哭,覺得他們比自己更值得幸運存活下來的台詞.聯想到高中時候讀的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再去想像他寫信時的那份壯烈決心,到了家雖然已經過了晚上11點,還是很想把這份感動紀錄下來.由於情節和內容可能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我就不再贅述.

現在的年輕人還能有為大我犧牲奉獻的理想嗎? 除了念MBA,進投資銀行工作,賺大把大把的鈔票,追求最高級的物質享受,跟別人比較名牌衣著用品以外,還剩下什麼? 曾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她最害怕去參加同學會,因為同學們只對比較"數字"和"頭銜"有興趣: 薪水多少? 房價多少? 車子廠牌年份? 頭銜是啥? 股票投資報酬率幾何?

當初參加推翻滿清革命的人裡面,很多是從國外留學回中國的年輕人.這些人是當時萬中選一的精英,但卻義無反顧的放下自己原可享受的安逸生活,只為了希望讓自己的同胞享有更平等自由的生活,讓自己的國家更有希望.有次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裡面等待音樂會開始,在展示廳閒逛,看到20幾歲就已經為國捐驅的這些革命志士的遺照,我悚然一驚:"我20幾歲的時候在幹嘛? 而這些人活到那個年紀,已經勇敢成熟到去做這樣的決定了."台灣當時是日據時代,但也有先賢們參加了革命.蔣渭水等人,也曾千里迢迢,把籌到的資金拿去捐給孫中山.

看到一些人根本不感激,不珍惜這個用鮮血換取來的自由平等國家,那麼今天的人也許就會質疑,值得去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付那麼大代價嗎? 我希望先賢們不會後悔他們當初的決定.我們這些後人享受著成果,卻老早把他們遺忘,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

一個禮拜前參加的商業論壇,當中有位擔任英國劇團財務長的人士提到,他們想把悲慘世界搬到大陸去演.但申請後遲遲未有進展,因為當中關於學生暴動的情節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六四,因此考慮與當局合作,將內容做"適當調整到他們可以接受的程度",讓當地觀眾也可以欣賞這樣精采的演出.金錢的誘惑,果真是大的.多少人為了金錢和權勢都可以妥協標準和理想,向有力人士靠攏.只是經過修改的"悲慘世界"還是"悲慘世界"嗎?雨果地下有知,大概要跳起來罵人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