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9, 2010

看日劇"砂之器"--戲劇的深度與影響力

我有個很愛看電視的小弟,他可說是我對日劇的"導讀者".看了他介紹的"白色巨塔","司法八人組"和 "砂之器"之後,讓我對日劇在社會問題上探討的深度有了新的認識.因為最近剛開始學一些關於歐盟與英國關於人權方面的法律,讓我想起"砂之器"裡面所探討的議題.


Wikipedia對此劇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我看的是2004年的版本.

日本是個非常注重團隊紀律的社會,要求一致性的服從.但這樣的社會裡面,也很容易發生歧視與排擠社會邊緣人的狀況.改編的新劇當中,主人翁本浦秀夫全家因故遭到"村八分"的不人道對待,導致父親本浦千代吉在村人袖手旁觀,令太太病情延誤過世而憤而殺人.逃離村子後,仍然無法擺脫外界異樣的眼光和同學的欺侮.本浦秀夫因而從好心收留他的警察家中逃走,到了長崎,並因為剛好碰上長崎大水災,朋友和賀英良全家死於土石流,他因而取了和賀英良的身分,丟棄痛惡的過去和命運.雖然他因努力和音樂的天份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但卻在過去的陰影與不願面對真實的自我與過去的情況下,殺害了有恩於他,且來勸他與父親團圓的警察三木.

松本清張的小說原先批判的是社會對於痲瘋病人的不人道對待.改編之後的劇情,頗有美國社會學家Howard Becker的labeling and deviance理論的影子,即探討社會有色眼光與歧視造成被歧視者更加想抗拒社會的控制,而造成更多的脫節行為,以及這樣的社會壓力,變成驅使同類受歧視的人凝聚成為社會邊緣人社群的現象.的確,這個問題在這個時代,要比松本清張寫作的1960年代時的痲瘋問題更能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

我不懂日文,也對日本社會了解有限.但完全可以從劇情去理解,劇作家希望帶領觀眾去思考何為"良善",何為"罪惡",何為"社會正義"以及"逃避與面對"所影響的不同結果等種種問題.深深覺得能把這樣的社會劇寫成11集的連續劇播出,絲毫沒有說教意味,實在不容易.比如,本浦千代吉的殺人事件,如果沒有深入去了解背景與殺人的動機,很容易就把他貼上"殺人魔王"的標籤.如果不能理解本浦秀夫曾遭受的虐待和他對過去的恐懼,警探就不會到最後抓到他時,執意把他帶去見病重而來日不多的父親,而可能把他當作危險的變態殺人犯痛揍一番.

本浦秀夫去見父親時,原本面無表情.他怨恨的對父親說,我恨死你了!而父親的回答竟是:"孩子,我對不起你,讓你受苦了."的時候,他崩潰痛哭,父子得到真正的和解. 而秀夫在真正面對自己和自己的過去,不再逃跑後,才獲得真正的平安,得以坦然面對自己應受的法律制裁.

期待台灣的連續劇也能有更多這樣的佳作.但這可能也需要有更多的觀眾支持和欣賞(Wikipedia的資料指出,2004年版的砂之器在日本最高收視率達26%,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才能顛覆電視台對於連續劇製作與收視率的迷思,並甚至掀起社會對於一些問題的探討與改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