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 球》是關於逆境求勝的智慧,講的是1個失敗的職棒選手轉型為球團經理後,如何在財力比不過財大氣粗對手的不利條件下,透過統計數據來挑選價值被低估的球 員,並顛覆傳統智慧的打擊率迷思,以著重長打率、全隊得分率與上壘率的策略,連續3年打進季後賽,而且差一點就淘汰最有錢、且好手如雲的紐約洋基(New York Yankees)隊。
有趣的是,紐約時報(NYT)、華爾街日報(WSJ)、哈佛商業評論(HBR)和專門討論社群媒體行銷的 Social Media Today,都不約而同拿《魔球》寫文章,把當中關於美國奧克蘭運動家隊經理Billy Beane,如何巧妙運用數據取勝的故事大加讚賞,報導數據分析師因此一砲而紅,探討資料採礦(Data mining)在行銷上的應用,以及臆測未來因 電腦系統的進步,將可把每天成兆成億的數據,進行統計整合並分析出有用的決策參考。
這的確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恰巧和蘋果已故執行長Steve Jobs從不靠市場研究,而憑自己的直覺來下指令給研發人員設計未來產品的傳言,成為完美的對比。
憑直覺還是靠數據?
因此,應該更相信自己的直覺,還是更努力從數據中採礦?對Beane而言,就是太放不開,想得太多,以至於運動天賦難以在球場上發揮出來,但在轉當球探和球隊經理後,對數據的依賴反而變成了1項利器。因此上述問題對Beane而言,答案很明顯是後者。
但多少人能和Jobs一樣點石成金?坦白說,Jobs不是每次都準,也還是有賭錯的時候。雖說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但是否可從這兩個極端當中,找到1個平衡點?
據 倫敦建築師公會建築學院(AA)的1位台灣留學生指出,到建築學院唸碩士,一開始不是馬上要畫設計圖或做模型,而是被要求去量四季日照的角度和風向,而這 讓他大惑不解。他表示,一開始覺得在台灣唸了那麼多年建築,從來沒有被要求做過「這麼low的事」。但當詢問教授這麼做的必要性在哪裡時,教授的答案卻 是,「你必須掌握這些數據,才能知道如何蓋出通風、冬暖夏涼又環保的綠建築。」
如此看來,要蓋好房子必須要蒐集齊全各項數據,而1個好的決策,不管是行銷也好,或是設計也好,哪個何嘗不是?任何1家公司都很難光憑1個人的直覺定案,但如果真是這樣,除非那人是天縱英才,決策神準,否則風險實在太大了。
外界給Jobs添加了太多傳奇色彩,他也曾自稱多點觸控螢幕,是同仁根據其點子做出來的,但根據《賈伯斯傳記》裡,蘋果(Apple)的設計總監Jonathan Ives卻透露,其團隊已經著手研發這個科技多年-天知道背後有多少數據的蒐集和分析在支持1個功能的設計!
何 以見得?拿打敗MP3後起之秀iPod來做例子,iPod是蘋果最先應用手指觸控的1項產品,是否比其他MP3播放器容易操作很多?以不考慮iTunes等其他 變項,另外再用1點來做比較:您有過戴著耳機聽iPod shuffle或iPod nano,在調音量時失手掉落的經驗嗎?換做是其他MP3播放器,兩種的結果有沒有不同?筆者曾因iPod nano直墜地面而大驚,但它卻在半空中停止了,或許是重量較輕的關係,又或者耳機插頭的設計,耳機與電線穩穩的抓牢iPod nano,而沒有摔到地上,反之,筆者的另一品牌MP3播放器每次都摔得很慘。
或許幾公克的重量拿在手裡並沒太大差別、耳機與機身密合程度也不會有人特別注意,但可見蘋果的團隊注意到了。為何蘋果做得到而別人做不到?或許是有進行實驗,並且把獲得的數據加入設計的考量。
這 例子和《孫子兵法》〈軍形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 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 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如何靠智慧取勝?
這 段的大意是,如果是靠看懂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現象打勝仗,又有什麼厲害的呢?真正會打仗的,是暗暗取得勝利籌碼,因此是權謀機變的智慧型勝利,只是一般人 看不出來而已。勝於易勝,是要知己知彼,在對手還沒出招前,就已摸清對方的策略和弱點,因為只打有把握的仗,就不會露出破綻,只要不自亂陣腳,也就能以萬 全的準備立於不敗之地。iPod如何打敗其他MP3播放器?不就是在「勝於易勝」嗎?
數據分析,就是兵家的勝利籌碼,只不過可別見樹不見林,反而被撲 天蓋地的數據所麻痺了。讀過《魔球》這本書,而不光是看電影的讀者,就會想起激發Beane活用數據的棒球分析家Bill James對數據的解讀:統計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理解以及讓自己活在地球上更聰明點。其寫道:「如果我們沒有被這麼多數字麻痺,我不曉得我們是否真的還 有能力吸收從數字歸納出來的知識。」
直覺、數據 相輔相成
直覺固然重要,卻也必須有科學的分析做為根據;但數據分析只是工具,勝負的關鍵反而是在於能否正確解讀與靈活運用數據,用其背後的重要知識找到未來趨勢,或是「勝於易勝」的玄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