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7, 2012

識字-談文字、媒體與其他


電影「競雄女俠-秋瑾」裡面有個橋段,是秋瑾教啞吧女復生識字的情節。她說,你要學會識字,寫字,就可以跟人說話,而且你說的話,還可以傳到很遠很遠。

這是個形容文字力量的有趣比喻。透過文字,我們不但可以和很遠的人溝通,還可以私淑古聖賢哲的思想、學說,可以在他們所打下的智慧礎石上繼續研究與探索,甚至可創造與發明,並透過文字的記錄,留給好幾世代的人。

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56年回答記者關於最欣賞作家的問題時說,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在其創作生涯初期對其產生頗大影響,後來對德國作家湯瑪斯曼的豐富著作內涵著迷,還有「不計其數的1718世紀的老師和朋友」。卡爾維諾是20世紀的人,哪來的1718世紀的老師和朋友?如果不是透過文字,又如何能神遊於這些古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中?如果不是文字,又如何能從與他不同國籍、使用不同語言的海明威和湯瑪斯曼邂逅?

對今天識字率高達95%以上的台灣,特別是耳聰目明也能言善道的我們來說,文字更多是像包在髒鞋外面的報紙?還是揮筆就發出魔力的魔法天書?

***

在多媒體時代,五光十色的影像,帶給視聽人更直接與更有震撼力的訊息,使得人們日益依賴畫面與影像,情緒易受畫面刺激起伏,卻逐漸喪失了理性思考與咀嚼文字的能力。

可惜的是,當咀嚼文字的能力退化,就如同一口壞牙的人一般,僅能吃流質食物了,因為食物若不能由牙齒細細咀嚼,就難以消化;若無法消化,胃就變差;胃腸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就無法把食物轉化成養分,供應身體其他部分的需求,因而導致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乃至早衰而多病。

或許某些症狀是因為沒有足夠養分供應腦部,就造成腦部發育遲緩,甚至造成語言能力受損,退化至兒童時期的稚語、行為舉止停滯在某一時期,或是雙手十指靈活敏捷,手眼協調反應快速,打遊戲過關斬將,殺得敵方片甲不留。但要寫一篇文章,卻寫得支離破碎,不知所云,度秒如年,似坐針氈。

***

曾在幾部片子中看到描述初受啟蒙的人,有如在闃黑的洞中發現亮光,狂熱一般的學習識字寫字,飢渴的想從這個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渠道認識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他/她。

其一是改編自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同名小說的香水。主人翁葛奴已原本如畜類一般靠天生的本能生存,但一位香水商人發掘了他超凡的嗅覺,並教他識字以記錄這些味道與原料時,開啟了他生命的曙光。他如飢似渴的翻閱書籍與參考資料,以文字記錄下他過去僅能靠記憶存留的嗅覺印象,學會了以文字和數字構建出他完美勾魂的香水方程式。

其二是「十字架-耶穌在中國」,裡面講到大陸農村的基督徒,因為整村子只有一本聖經,結果為了想讀聖經,就輪流借來那本聖經抄寫,整整齊齊用原子筆抄寫在本子上,而抄好的那本子對那戶人家來說簡直就是寶貝。受訪的家長讀完本子後,把本子珍重地用布包起來細心收好,不好意思的對鏡頭笑了笑,「得來不易啊,」他說。第一世紀的羅馬基督徒大概也是這樣吧。如果不是靠文字以及愛讓生命改變的見證,福音又怎能在羅馬帝國那麼殘酷的逼迫下,不但傳了下來,還傳了這麼多個世紀,遍及全世界每個國家呢?

***

以前學的語言學告訴我,這世界上的所有語言沒有任何的優劣之分,只有用的人多或少的區別。語言若無高下之分,那媒體有優劣之分嗎?不就是看的人多和少的區別嗎?您的答案是?

雖然學者喜歡以尺寸來區分倫敦金融時報、紐約時報這樣的優質大報(Quality Paper)與專愛炒作羶色腥的小報(Tabloid),但現在連華爾街日報(WSJ)都已經改用小報尺寸。在台灣,沒有尺寸的區別,但過去的「大報」已經和「水果報」報導尺度越來越像,因此我很好奇,現在新聞學課堂上,這兩種類別是否已經變成歷史名詞?

人類該不該盡一切努力挽救媒體品質的下滑?但商學院裡面的商業模式教的卻是要有需求,那麼高品質的供應商才能活得下去。如果這個世界的現況就是人們不再愛惜與珍視文字與高品質的媒體內容,是否代表著有一天,存留下來的都是我們口中不停抱怨的低級趣味與抄襲?我們除了不滿、指責媒體高層,還能怎樣?

您週末要去附近咖啡廳優閒吃早餐前,會去便利商店買哪份報紙?出差上飛機時,會在機場書報攤上買哪些雜誌?在飛機上,會選哪份報紙看?平常看電視時,會選哪個頻道?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閱聽行為,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很多人會說自己喜歡看的是高品質的內容,結果選的是另一種。如果您真的也贊同,高品質的媒體內容是需要鼎力支持的,或許可以從固定看某些比別人更花心力製作客觀公正且具深度與國際化內容的節目,或跟空中小姐要一份您覺得一直在努力維繫高品質內容的雜誌或報紙開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