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的好朋友長大的地方。她是四川人,從老久以前就一直告訴我在成都生活有多麼快樂,中學念書時如何如何,或許我是有點先入為主的好感吧。但說實在的,能在中國的城市裡看到主動讓座的實在不多,卻能在成都一連看到好幾例,這就值得一提了。
到了成都,肯定要去武侯祠,緊挨著武侯祠的錦里,杜甫草堂,青羊宮,文殊院,錦江(府南河)上的廊橋和合江亭,以及把以前的「滿城」重新修建的寬窄巷子。成都市內有金沙遺跡,北郊有熊貓基地和三星堆遺跡,足夠走四、五天了。成都也是入九寨溝的入口,愛山的人也可到青城山一遊,樂山大佛也是蠻知名的。
寬窄巷子裡的地標, 浮雕馬 |
青羊宮裡的青羊 |
廊橋夜景 |
不知是否剛好遇到西博會,我在成都的那個禮拜,整個街市乾淨得不得了。我搭乘出租車,很開心的告訴師傅,成都挺乾淨啊,連樹葉都看不見有灰塵。沒想到大叔笑了笑說:那是你走運,前天剛下了一場暴雨,全給沖洗得乾乾淨淨的了。
我還真走運。在那裡的七天,至少有四、五天是晴天。完全沒有「蜀犬吠日」的稀奇感。朋友因為需要籌備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讓我自己去逛逛走走,更加能體會這個三線城市為何能獲得外資大廠如英特爾等公司的青睞,設廠在這裡。你知道嗎?Fortune 500大企業,有一半在成都有分公司。為何選擇設在這裡,而不是重慶?或許這和成都比重慶更早提出優惠條件吸引外資有關?還是因為外國領事館選擇設在這裡?或許兩者皆是。但為何外國人會選擇在這裡設領事館?可能這裡比重慶更宜居,且處於一個重要的交通輻輳點吧。
自古以來,成都就是一個進入青康藏高原的重要門戶。它北通陝甘,南達雲貴,易守難攻,因而三國時劉備來到這裡後才能安心屯田練兵,偏安一隅。唐朝時安史之亂,從河北起兵,攻陷長安,唐玄宗入蜀避難。為時七年,終於平定,但北方經濟已在戰亂之中凋敝,使經濟重心南移。明朝時,張獻忠以此為根據地興兵作亂,被剿平後,成都人口大減,後來有不少人是從湖南湘西遷徙而來。
清朝時,為了平定準噶爾部之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部署重兵在成都隨時待命,甚至陝甘總督雖然是統治陝甘的官員,其總督府卻是設在成都。這些淵源,使得成都有頗多滿人官兵駐紮,為了便利管理,規劃出一個區域,專由滿人官兵與其家眷居住,有點像台灣的「眷村」,當地人稱為「滿城」或「少城」。上海新天地把石庫門建築整修成兼具傳統與文創新潮的據點,給了成都頗大啟發,把滿城也徹底做了整修,成了一個新景點-寬窄巷子。
如果要與錦里相比,那麼寬窄巷子就是個講究的雅痞,錦里則是個吃滷肉飯就很滿足的小市民。這不能分誰好誰壞,而是各有樂趣。錦里很市井,比較像台灣的夜市小吃,寬窄巷子就比較有品味和質量上的要求,這從進駐的店家素質就看得出來。當然,價格也比錦里高上一截。
成都自古就是個富庶之地。李冰父子建築的都江堰灌溉工程,讓成都平原幾千年來,水源調節得宜,免去了氾濫之苦。詩仙李白就有不少歌詠舊稱錦城的成都的作品,例如:
錦水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聖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跡,錦城長做帝王州。
登錦城散花樓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成都人是挺懂得生活的。街上的人穿著,沒見到邋遢破舊的,連那天我去望江樓公園賞竹,竟還遇到一隊穿上古裝打太極的。台北也有很多人早起打拳,可沒見過連服裝都這麼講究的。有圖為證:
望江樓公園裡打拳的人們 |
待的時間不夠長,不能完全了解全貌,但由「富過三代,始知穿衣吃飯」這句俗語來推斷,成都人對生活品質如此要求,長久以來的經濟富饒,應該是孕育出此般品味的主因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