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We speak little English”


趁休假早上和姊妹約在她公司附近早餐靈修,之後就從林森北路沿著長春路一直走回家。走著走著,發現一家髮廊,全英文的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XXX Beauty Parlor
We Speak Little English

只有英文,沒有中文的招牌在台北是非常罕見的。因此我特別往店裡看了一下。店裡的座椅器材看起來都很陽春,真的就像在美國和英國看到的一樣。好奇的我想了想,肯定是想吸引外國客人,啊,有了,是對面的公寓式旅館。

但外國客人看了這招牌會不會走進店裡呢?我有點懷疑。「We speak little English」意即我們不太會講英文。老闆想表達的應該是:「We speak a little English」吧?兩句話的差別是多了一個「a」,後面這句的意思是,我們會說一點英文,簡單的溝通是沒問題的。

或許對一個完全不懂中文,剛被公司調到台北,人生地不熟,想找個理容店整理一下頭髮,結果出門就看到這個招牌的外國人來說,這個招牌就有如汪洋中的一片浮木般,管它是little Englisha little English,大概會決定進去就是。

不管老闆手藝如何,或是招牌能否給理容店帶來生意,這位老闆的確是看到了需求與服務之間的鴻溝,而採取行動想去滿足。台北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外國觀光客與外籍專業人士訪問或定居,但卻非常缺乏能提供國際人士的日常生活服務。

2009年金融海嘯來襲,經建會努力推動海外招商,希望透過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及提供優惠的稅率,兩岸擴大直航,可以吸引跨國企業把總部移回台灣,但是效果有限。除了大陸市場的崛起遠較台灣2,300萬人口更具吸引力外,令人驚訝的是,美僑與歐洲商會的意見反饋顯示,跨國企業高層主管還是更願意住在香港和新加坡,因為除了金融交易市場較自由,整體的國際化環境讓他們活動更加自如,且雇用外勞管家的門檻不像台灣這麼嚴苛。

若要進一步放鬆外勞雇用規定,必然會引發爭議,而要營造出整體的國際化環境,又怎可能在1~2年內達成?香港和新加坡是因為曾經被英國殖民了近百年才能有那樣的環境呢。

若不看政府所能作的層面,如雙語環境或指示標誌國際化,民間能否有足夠的服務業和雙語人才來滿足跨國企業或投資人的需求?

現在台灣有不少訓練婦女從事保母、家事管理以及照護陪伴等工作的民間機構如彭婉如基金會,或許可合作提供英語訓練和人力資源的媒合服務,補足外國家庭的需求。

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努力以開放的態度去主動提供協助。即便台灣人的英語水平比不上香港和新加坡,但與上海北京與廣州從事服務業的人員相比,其實並不遜色。可是不知為何,敢開口講英語的人卻是少之又少,甚至是大學畢業的,也都赧於表達。英語不是母語,講錯也沒什麼大不了,但重要的是,有多想去走出自己的舒服區,看到需要和機會就馬上行動?

很多人看到以前北京秀水街商場裡面初中畢業水準的店員以破英語招徠顧客的反應是訕笑。「Come in please, I give you good price.」「200 Too low, little higher.」「You don’t cut price so low, I can’t earn money.」「Ok, ok, 220, no sell for 200.」結果人家還是以220成交了。破英文還是可以做得成生意,但不開口作得成嗎?恐怕我們還得多加油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