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兒童節假期,本該是快快樂樂去遠足的日子,卻驚見建中學生跳軌自殺的新聞。
報導指出該生近期已經顯現極大的壓力,因此家人也已經察覺有異,不敢讓他獨自回家,卻沒想到他會在家人眼前跳下軌道輕生。
很多優等生在國中時期表現優異,如願考進夢寐以求的明星高中之後,面對從四面八方而來的眾校高手,激烈競爭之下可能僅能維持中下排名,因而感到挫折、痛苦。對女孩來說,反而比較容易把這些情緒和壓力透過淚水與跟家人或死黨分享而釋放掉,但男孩,就比較辛苦,特別是那些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類型。有人會選擇打電動釋放壓力,但通常這樣做的效果因人而異。
青少年時期的同儕關係甚為重要。如果本身在人際關係上就很弱,在這時候沒有能夠交心的朋友關係,是很孤獨而容易自我封閉的。但除了友情可以作為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之外,關鍵還在自己對自我價值的定義。
從小在家人朋友眼中就是成績優異、聰穎過人的孩子,很容易覺得保持那樣的形象,就是他們存在的價值。
特別是家長如果只強調或重視成績表現,或是只有在他們考上明星學校時特別的高興和慶祝,卻未關心過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如主動幫忙家務、貼心的小動作,或是對其他小朋友的照顧等,又很少用肢體的擁抱和正面鼓勵的話語去表達對他們的愛,並且重複強調爸媽最care的是他們是否健康快樂,正直誠實,而不是成績表現,那麼就會強化他對保持優等生地位攸關其在父母心中地位的信念。
在家裡是獨生子女,或是兄姐非常優異,感覺自己必須達到相同水準的孩子,很多會給自己這樣的壓力。
很多時候,有些壓力是自己想像的。父母根本沒有要求他們必須達到什麼成績,或是他們的期望並沒有孩子想像的那麼高,但因為疏於去溝通與了解彼此,導致孩子往往誤以為標準是一百分,而自己只有八十五,感覺永遠在讓父母失望而痛苦。
我小學畢業時是領市長獎的,但進了私立中學的優等生班以後,全班有四分之三都是前三名畢業,加上國中的課業一下比小學難很多,學校每次月考都要全年級、全班級排名,還把排名表連同各科成績寄給家長,而我每次僅能勉強排在班上中間,那種痛苦非比尋常。
我的父親是個非常愛拿我跟他的同事和朋友的小孩比較的人,因此每次只要考出來名次不理想,他不用多說什麼,看他臉色我就已經知道,他大概覺得自己怎會生出這麼笨的女兒。
每當數學成績低於七十已經在課堂上被老師打手心,回到家還要看老爸臉色和聽他唸,慢慢就變得自我封閉和退縮。
我現在回想,也許當初我爸這輩子幫我做的最佳決定就是把我送去那個基督教中學的那個班級念。那裡的基督徒老師給我的肯定、接納和溫暖足夠支持我去明白,上帝給每個人的才能都不一樣,給每個人生命的計畫也不一樣,即使我排名不高,他/她們還是一樣重視我,聆聽我的想法和感受,而我每次只要成績有進步,或是在班上主動策畫執行活動,幫助同學,就會得到鼓勵,因此我才明白,其實重要的是跟自己比, 有沒有比上次進步,有沒有一直在成長,以及是否是個願意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才能讓自己從這一切的壓力中得到自由。
認識基督當然也是很大的幫助。耶穌不是因為我完美或我有100分才願意為我上十字架,而是完全的接受與愛。感受到愛,了解聖經裡面講到"世人啊,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我反而有力量想去追求成長,去改掉自己的壞脾氣,自我反省是否對人不夠關心謙讓。努力學習是因為總不能讓那麼信任我的耶穌丟臉吧,即便不能考前十名,盡全力並且發掘念書的樂趣就好。當焦點從自己轉到別人身上,並且找到自己熱愛與天賦的強項,盡量在每個領域平衡發展,之前的那些對成績的焦慮反而不見了。
其實孩子們也需要知道,父母親也在學習如何作一個更好的父母親。在過程中,他們也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尤其他們長大的過程中,也沒有好的榜樣去學習和模仿時,是很困難的。但他們因為愛我們,也會成長。我父親有次看到我在學校被數學老師打到手心烏青,第二天跑去找老師,告訴老師說,我們家女兒從小就是文科好,數理不好,老師想幫父母親督促孩子進步的苦心我們了解,但請稍稍小力打三下就好,因為你把她打怕了,她就更不想學數學了。
我也是到後來才了解,我父母根本不期望我成為聯考狀元或全校前五名。大學聯考結束那天,我爸告訴我,無論考得好壞都不要再放在心上,我已經盡力,他已經很高興了。我想他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我能健康快樂和開心的學習成長。
優等生沒想通的,大概是中等生怎能活得那麼快樂吧。但當你願意打開心門,或許你會看到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過去的團團烏雲與迷霧,只不過是個成長的過程罷了。何妨放下過去的執著,去真正認識自己以及擁抱週邊的關係,並且更多接觸大自然,去體會造物的奇妙?你在祂眼中為至寶,每一根頭髮祂都數盡,千萬別因隧道裡的闃黑而放棄自己。多長的隧道,都有一個出口,重要的是,你願意為了那方光明堅持多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