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9年把大家找來開了畢業後的第一次同學會,這兩三年來,大學同學們聚會見面的機會多了起來。
很開心的是,每次都有固定成員來捧場。從一開始很正式的聚會,變成更多次小型的吃飯聊天會。
一有海外同學回來,就是找地方吃飯最好的理由。有趣的是,有個同學的女兒開始喜歡上我們的聚會,每次都會跟來,很安靜的聽我們聊天,有時突然會提議讓她表演一下,講幾個笑話娛樂阿姨叔叔們。
我把同學會大家講了那些好笑的事情,回家跟母親分享。媽媽笑得眼淚都噴出來了,告訴我:「能多見一次面,就是賺到了。」
怎麼說呢?媽媽說,她們有個師專同學,才參加過一次同學會,隔年就因為車禍去世了。現在大家都六七十歲了,每隔一兩年就得送走一個同事或朋友,能多聚一次,都是一種緣分。
這倒是真的。我初中的班長,念到牙醫系畢業那年就因為溺水而去世了,我們那班從畢業後,都還沒有辦過同學會呢。一個高中同學到美國留學後,留在東岸工作,也是好幾年不見。在倫敦念書時,收到紐約的同學通知他因急性腎衰竭過世的消息,愕然而不知如何反應的心情也還記憶猶新。
在出社會後,其實很難像在學校裡的朋友一樣,單純而推心置腹的做朋友。所以能在工作上交到價值觀相近的好朋友,或是因為採訪而認識一些人,成為朋友或良師,是很值得珍惜的緣分。
日前聽到有人說,採訪的對象對她來說有如衛生紙,用過就丟,心裡立時油然生出一種難以接受的感覺。這樣的話也許只是開玩笑,但聽在耳朵裡,即便我是同事而不是採訪對象,也難免會覺得大概離開了這家公司也會被視為另一張衛生紙吧。這樣的態度,如何能贏得別人的友誼和信任呢?
人生在世,正直誠實是贏得人尊重的關鍵,與人交往,寬厚一些總是好的。有機會幫人,就盡量幫,不要去想求回饋或想從別人身上得什麼,就當作是一種緣分,幫彼此的情感戶頭存款吧。中信金控的董事長辜濂松過世,許多人都回憶他對人的溫暖和沒有架子,他更透過他與世界級領袖建立的多年深厚交情,幫台灣打通很多外交的難關。說「多年交情」很容易,可是建立這樣的交情,絕對不是一兩次一起開個會,聊個天就能做到的。如果有人幫自己,反而不能忘記人家的恩情,不能過河拆橋,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
或許一個不經意的幫忙,可能就改變了某個人的命運。一起長大的同學們,難道不該彼此更多關懷,珍惜人生難得的相逢呢?每天要一起工作的同事們,難道不該更多欣賞彼此的優點,給對方多一些鼓勵和溫暖,讓雙方的合作可以更愉快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