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1, 2013

限制與等候


最近壓力稍大,又油然生出壯遊的想法。「如果能去做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做出一個可拍成紀錄片的報導,多好?」頭頂上可能冒出這樣的泡泡好幾次了。

或者說,如果能跑得遠遠的,像風箏一樣,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漂一段時間,蒐集有趣的材料,認識有趣的人,學些當地的語言和風俗,真好。

或許真的不是植物型的人,每隔幾年就換工作,或是去不同的城市居住,完全是在反映著這種游牧民族的性格,因而總也定不下來吧。這在安土重遷的人聽來,只有搖頭的分。

年過四十,其實還是會有顧忌。即便大不了把股票賣掉還清房貸,馬上就是好漢一條,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在一個地方還沒把學分修完就離開,換了一個地方,還是得重修。與其那麼麻煩,不如學著認命點,識相些,把自己該學的東西學好再說。

最近對「限制」有比較深的體會。「創新者的DNA」一書說,要讓員工培養創新的能力,就不能讓他們予取予求,得讓他們僅能取得有限的資源。但在同一時候,卻又說,得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尤其是讓他們能由犯錯中,找到創新的關鍵。手把手的教導絕對是難以促成創新的,打安全牌也絕對無法創新。被保護得很好,總是被要求照範本臨摹不能變化的小孩,絕對不是創新的人才。最有創新頭腦,最有勇氣嘗試的,往往都是不愛被管的小孩。「放出去就不知道回來」,「總是結交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一天到晚光想些不實際的事情」,這類的孩子,反而是「創新者的DNA」作者克里斯汀生眼中,具備創新DNA的人才。

但毫無限制,未必是無害的。沒有線的風箏,沒風的時候就得跌個粉身碎骨;不參考航海圖走的船,終將觸礁沉沒;沒有耐心等待門開就自己亂撞想找出路的蒼蠅或小鳥,總是先把自己給撞傷了,方向感完全亂了,而撞得筋疲力盡頭破血流。

創新未必得移地訓練,但能有機會遠離自己習以為常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環境中生活,的確是比較容易培養不受框架限制的創意。

人生有很多的決定,時機是關鍵。聖經上說,要耐心等候主。「等候」兩個字,不是容易的功課。那代表,要很謙卑,不能總想照自己的時間表,要順服。那代表,決定權在神手上,不在自己。如果總是自作主張,那就會像蒼蠅一樣兜圈子,撞牆,卻總也找不到自由的路。大衛在詩篇中,有十九個地方都提到「等候」。年輕時他被掃羅追殺,年老時因自己的兒子叛變而出逃,但他卻不斷地說,「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你是救我的神,我終日等候你願純全正直保守我,因為我等候你」。大衛不是個懦弱的人,相反的,他在戰場上是驍勇善戰的人。但他很清楚,判斷時機的智慧不在自己,而是在神。

「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在孤立無援時,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與恐懼?剛強壯膽,耐心等候,倚靠神而非倚靠自己的血氣之勇,可能會減少很多意氣用事而說錯話,做錯事的情況吧。但等到時機到了,就不能繼續貪圖安逸,得馬上啟行。人生如果一直待在一個定點,豈不太無聊了?但開始下一個探險的旅途前,記得先把馬餵飽,把行李準備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