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2, 2013

世界上最難的任務





這部由消費品大廠P&G製作的母親節廣告,已在臉書上被很多人轉寄。看到片中母親們流下的淚水,以及驕傲的眼神,總是不由得感動得眼角泛淚。

母親節的周末和媽媽一起看「First Position」這部在關於幾個參加美國芭蕾舞新秀選拔賽的年輕孩子為夢想奮鬥的紀錄片,對照P&G的廣告,深深覺得,一個有天分的孩子能否成材,真的和父母家庭的支持,有莫大的關係。

不管是芭蕾舞也好,運動、音樂和美術也都一樣,要能培養出一項才藝到足以作為專業,都是需要熱情、投入、堅持和天分的。First Position裡面的幾個孩子,才十一、二歲就已經確認芭蕾是他們這輩子唯一想做的事情,每天自動自發拉筋、練舞、自律地控制飲食,忍受腳上不斷磨出水泡破皮的痛苦,只想一輩子可以馳騁跳躍在舞台上,如同沒有牢籠囚禁的雀鳥般,透過肢體語言奔放宣洩,寄託他們青春的歡悅與悲苦。十二歲的孩子對導演說,「有人覺得練芭蕾的孩子等於沒有童年,但我覺得挺合適我的呀。」

這是多麼早熟的孩子,懂事得令人心疼。但父母也得犧牲和投入很多,來陪伴與支持孩子的興趣與夢想,甚至在他們面對壓力、挫折、思鄉和身體的痛苦,想放棄的時候,必須做那牢如磐石,決不動搖和妥協的後盾。甚至有的父母,例如網球天王阿格西的父親,殘酷地扮演起嚴厲的魔鬼教練角色,切斷孩子任何的退路,硬逼著他們往前走,只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天賦不能就這樣白白浪費斷送在婦人之仁的驕寵上。

如何在過度控制和看似放任的尊重當中,找到平衡點?這真是為人父母很難的功課。「虎媽的戰歌」作者認為是自己的堅持,讓女兒們得以個個擁有極高的成就。但亞洲族群中,出類拔萃的「大師」卻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有非常多的孩子是因順從父母的期望,選擇那份職業,卻因本身並沒有那麼高的熱情,因此最終成了「匠」,而非「大師」。

每年,最難考上的醫學院,多的是順應父母或師長期望而去念的孩子。他們走這行,心裡想的是高薪與社會的尊重,但遇到七年醫學院生涯當中的壓力、住院醫師訓練的辛苦,以及開始工作後發現報酬沒有預期中高的時候,抱怨是免不了的,所做的決定也就會朝更輕鬆、更簡單、賺較多錢,和懸壺濟世,救人脫離病苦的理想,背道而馳。

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也是一樣。我已被問過太多次,為何沒有選擇繼續留在外商銀行安逸的翻譯工作,而要回到媒體。「熱情」是你很難跟人講清楚的一種東西。有熱情,別人眼中辛苦的工作,你都甘之如飴;沒有熱情,再舒服的工作,你也會難以忍受。沒有人把刀子架在我們脖子上,要我們去找題材報導,但我們就是會主動去尋找有趣的,有價值的,對公眾利益重要的,感人的,以及值得被注意的趨勢,只因為這是我們熱情之所在。成就感在哪?我反而覺得不是獎金,或是不是寫出封面故事,或能不能得到上司的肯定,或是得獎不得獎。我覺得是,有人提到某個他看過的報導(甚至他都不知道原來作者是你),讓他非常感動,決定做某個決定來改變現狀。

大陸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柴靜,在她的「看見」一書中提到,有次她要做個採訪,當事人拒絕了很多其他媒體的採訪,唯獨接受了她,說「你是那個進去非典病房採訪的記者,我知道你」。

而當初為何自告奮勇,不怕危險,到隔離病房報導非典(SARS)?她當時原可置身事外,但想到萬一日後小孩問她:媽,非典那時你做了什麼呢?她若只能答:「那時你媽天天看電視關心疫情」,就真的完全沒法原諒自己,因此就自動請纓,上前線報導去。

之前遇到的創投大老在談他會選擇投資哪種創業者時表示,除了基本的各種要素外,他只投有熱情的,「為了錢做的,往往都不怎麼樣」。

一針見血。如何培養孩子對學習、對服務、對專業的熱情,而不是為了成績、為了入學甄選、為了名利地位才做?這恐怕才是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的關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