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4, 2013

來來來, 來吃飯!


周末跟著好朋友Jessica的餐會班去後火車站一帶走了趟採買行程,在三多屋聽Jessica講解了砂鍋魚頭的做法以後,非常阿莎力的跟老闆買了個大魚頭,打算周末洗手作羹湯,請查經班的弟兄姊妹嘗嘗。

為什麼是請查經班弟兄姊妹而不是同事們或同學們呢?我知道有人會抗議。坦白說,這是第一次的嘗試,如果搞砸了,我很確定查經班的弟兄姊妹還是會很捧場而正面的幫我吃光光,至於嘴刁而舌尖嘴利的同事們和同學們啊還是等我確定實驗成功後再說吧。

很久沒在家做飯請朋友吃飯了。其實蠻懷念在倫敦時,用燒菜和做蛋糕來舒壓的時候。以前查經班大家的工作都不像現在這麼忙,姊妹們周五晚上也常輪流做飯,弟兄們主動幫忙洗碗,丟垃圾,很有家的溫暖感覺。

吃飯真的是聯繫感情最棒的一種方式了。在倫敦時,義大利同學教我們做披薩,在宿舍則我和大陸、日本與韓國的同學協力同心辦了個水餃宴,邀來的德國、馬來西亞、泰國和智利同學讚不絕口,大家成了好朋友,一直都還有聯繫。當時也在倫敦念書的JosephIsabelle夫婦也常邀我們去他們家裡吃飯,道地的西餐菜式,溫暖的友情,總讓我們回味不已。

在政大念書時,三不五時會接到廚藝一級棒的表哥表嫂的電話:周末有空嗎?來來來,來家裡吃飯!或者是台南四舅媽自己蒸了年糕,打通電話:蘿蔔糕下午就好了,搭火車來拿,吃了晚飯再回嘉義吧!

以前的台灣,物質生活或許沒有現在這麼豐裕,但大家的距離卻是近的。小時住在玉山林管處的老日式宿舍。王安憶筆下上海弄堂的雞犬相聞,我是完全可以體會的,因為在日式宿舍區的一棟棟平房,隔壁鄰居炒了什麼菜,一聞就知道。傍晚有的人會出來乘涼,大人們啃著甘蔗聊天,小孩們就著路燈的光亮玩起跳房子,有時某家芒果樹或龍眼樹盛產,總會招招手叫隔壁鄰居孩子們拿些回去,對方家長則又免不了一番客氣答謝。

以前大人們有什麼私己話,都是把人邀到家裡吃飯之後講的。大姑回奶奶家吃午飯,母女倆的竊竊私語總是以嘆息和眼淚結束的。老師們來家裡做家庭訪問,總也是被挽留吃完晚飯才讓回去。可能吃飽了老師心情好,說話也比較鼓勵吧,不記得家庭訪問後我們有被爸媽處罰的經驗。

在北京工作時,一個新認識不久的朋友,邀請我到相依為命姥姥家吃飯。她父母年輕時「支援邊疆」,此後就一直留在內蒙,但為了她的教育,把她送回北京,從小就是隔代教養。老奶奶聽說是台灣來的朋友,張羅了一桌的豐盛菜餚,讓我很擔心當時讓並不闊綽的她們花太多錢了。和她們一起包餃子,驚訝於北京人連番茄和紅蘿蔔、玉米粒都能入餡。可能我的表情誇張了點,把她們逗得樂極了。這頓飯,比山珍海味更讓我難忘。飯桌上的感情交流,慷慨與人生地不熟的遠客分享家裡最好的菜餚,這是最珍貴的友善與熱情。

另一次是被邀去市郊的沙河朋友家吃飯,朋友母親是幹部,來過台灣參訪,對台灣東岸的美景念念不忘。後來做了起司蛋糕回禮,朋友說媽媽開心得不得了,此後老說,看人家台灣女孩多懂禮貌啊。

現在不管是在台灣、上海或北京,外食太方便了,館子太好吃了,而人們現在都太忙碌了。即便有機會在對岸見到老朋友,或是老朋友來台北出差,大家更多是在外面找餐廳聚會,在嘈雜而人聲鼎沸的地方,爭相用更高的分貝壓過噪音,也只能聊一些表面而客套的話語,因為在那樣的場合,在那麼多外人旁邊,實在是難以說些心底話呀。

來來來,到家裡吃頓飯吧!吃飯,是關係最好的潤滑劑,自己動手下廚,更顯誠意。把家裡弄得舒服點,為不同的朋友學做他們愛吃的菜,把握有限的機會去表達對他們的關愛吧。這世界飯局多得是,不缺外食的機會。該為好朋友張羅的私房菜,是讓他們可以放輕鬆,開懷聊天,享受你用心準備的一頓家常飯。

3 comments:

Jessica said...

沒錯!吃飯真是促進感情的好方式呢!後來魚頭有成功嗎?

bookgeek1969 said...

這週五晚上做. 我在想先煎, 加上洋蔥炒炒, 再加高湯&豆腐, 大白菜, 魚丸煮. 應該是ok的吧?師父給點建議吧?

bookgeek1969 said...

報告師父,砂鍋魚頭大成功,吃到見底了。新鮮的魚頭真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