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四年來,不論去到哪個地方都不忘寄一張風景明信片給我的荷蘭朋友,最近的一張卡,問了我一個很好的問題:這些年來,你覺得你變化最大的地方是什麼?
身材吧?我心裡這樣想,不過他這期間隔幾年就來台灣,所以身材走樣早在人家眼裡,不是新聞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許是我們每隔幾年該自問的。
結婚生子或換工作這種客觀條件的改變,不應該被算進來。畢竟我們自己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扮演的角色變多了,負擔的責任變重了,作為「一個個人」,到底我和二十四年前的我,有什麼不同?
最近在Coursera修基礎財務學,老師的第一堂課,教的是「錢」的價值。今天的一百元,一年後的價值絕對不同,因為有時間的成本加在裡面了。那麼,如果以二十歲成年作為我對自己人生有自主權的起跑點,我在這二十三年裡,我為自己的人生,加了那些價值?
加值的定義是什麼?學識、資歷、視野、人脈?職位、薪水、權力?房子、車子、其他的有形資產?一些無形的資產,例如誠信、聲譽、品牌,算不算?比重該如何分配?這些東西是很容易被奪走的嗎?還是誰也拿不走,換了公司一樣不會貶值的東西?
除了對自己,我的人生有沒有也在同時增添別人的價值?我對別人或是我所屬的企業或組織,是負債(liability)?還是資產(asset)?我對我周圍的人,是正面積極的助力?還是為私利與門戶之見而反對的阻力?我是個選擇坐在電視機前抱怨批評的人,還是選擇找出問題核心,捲起袖子行動的人?
我這些年來,人格和個性是否更成熟?更能被人開得起玩笑?更懂得說話的分寸?更懂得應對進退?更能尊重與我不同的人?我更自信嗎?還是更沒安全感?
人生有變的地方,當然也應該有不變的地方。
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是否還是一樣裡外如一,誠實不欺?我是否仍能像年輕時一樣,去謙虛聆聽和接受別人的忠告與建議?
做為一個有信仰的人,我是否依然相信善的價值與助人的快樂?我是否不管在逆境中或順境中,都依然信靠我的 神?
我對朋友和家人的愛與付出,是否還在持續?對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是否依然慷慨解囊?對自己的承諾與要求,是否依然嚴格持守?是否一直不斷在學習與進步,吸收新知,認識新朋友,了解新趨勢?
評分的人,或許應該是別人,會比較客觀一點。但不妨把這些問題,每隔幾年拿出來問自己一次,當作準繩來幫自己的人生前輪作校正,才能確保前行的方向不會走偏,最終可以達到遇到什麼大風大浪都能淡定的境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