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3, 2013

台灣人愛聊吃?其實真相是...

台灣人重吃,也超級自豪自己的美食文化。我們喜歡吃,愛看美食烹飪節目,愛在臉書上po文分享好吃的餐廳,愛讀美食部落格,也愛高談闊論聊吃的。

「台灣人,聊來聊去都是吃的,」一個大陸朋友這樣觀察。他說,來台灣出差,結果每個人熱心建議的,是他要去這個夜市,那個餐廳去吃什麼。「聽久了,不免覺得,除了吃,有沒有別的有意思的活動推薦?」

我笑了。心裡面不禁旁白道:難不成推薦你去參加反核大遊行嗎?還是參加白衫軍討公道呢?

談吃的,可能是因為,那是最安全的話題。我猜,倒不是講錯話會被抓去關,而是因為大家彼此都不熟,我怎知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你對兩岸關係國際現勢的看法是什麼?或者,你到底看不看書,愛看什麼電影?如果不對胃口,搭不上線。再者,怎知道你會否覺得我的立場與你相左而動怒?或者,原本聊得好好的,反而變成一種辯論,讓大家消化不良?

所以囉,西方禮儀就說了,餐桌上別聊宗教和政治,傷感情。最好聊些輕鬆的話題,比如,這幾天去了哪些地方呀?哎呀,故宮是一定要去的吧,有沒有計畫去東部走走啊,花蓮海岸線最美啦

不過這樣的話題,大概十分鐘之內就講完了。該如何補空檔呢?於是乎,台灣人就把這一嘴好菜拿上來說了,順便把以前留學呀,出差呀,曾經吃過的什麼餐館的什麼菜,拿來比一比。反而讓來客感覺新鮮無比,時間也就這樣飛快的過了,達成了不用把彼此灌醉就能娛樂賓客的最高境界,賓主盡歡。我不禁懷疑,會把自己喝掛的飯局,可能是因為根本沒話聊,或聊不下去,因此只好頻頻敬酒,來掩飾自己的尷尬,避免冷場。

說到吃的,我趁這次出差,去拜訪了大廚師江振誠。他開的法國餐廳Restaurant Andre,被紐約時報譽為最值得搭飛機去品嘗的十家餐廳之一。那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餐,大師手藝高妙,只是價格也不斐就是了。但回到台灣,我遲疑了。任何的分享,是否會被視為「有錢人的炫耀文」?「一餐的花費,可以資助一個清寒高中生念一學期」之類的評語,我都可以想像得到。即便我的本意,是想去鼓勵和肯定一個努力不懈,創業維艱,難得能在國際闖出名號的台灣大廚師,我都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去讓人拿貧富差距做話題。我也不富,只不過我覺得,不可能跟一個五星級大廚學做菜,但卻可讀他的書,到他餐廳吃飯,嘗嘗所謂的「米其林」美食到底要到什麼水準,聊聊他自創的理念,也等於打開自己的眼界,就把它當作繳了一堂三小時課程的學費吧。

是我想太多嗎?或許,但沉重的社會氛圍真的有讓人不想無緣無故觸犯眾怒的感覺。在一個很負面而急於評斷的社會中,又偏偏有很多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何必去分享這些東西,反而讓人覺得這是「不食人間煙火」,或是「對社會政治冷漠」呢?

或許這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因素。當形成共識,或有共同的話題與經驗,當然就相見恨晚,可是如果時機不對,話不投機,多說也是無益。平實的人際關係裡面,連要講什麼話,要聊什麼話題,都有太多要考慮的因素,何況是在封閉而迂腐的軍中?這也是我之前在「挺陳為廷?真正該幫他想到的是」一文中,想表達的觀點。

固然必須挺身而出來抨擊軍方沒有真相,官官相護的惡質作風,也需要回頭檢視,我們是否也給了下一代足夠的判斷的能力和智慧,讓他們知道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謹慎行事,趨吉避凶,但不盲從妥協權勢,避免因懦弱或仗勢欺人,成為「共犯」。

如果我們說話與溝通的目的,是想達到讓對方配合、改變或幫忙,那麼用最不讓對方感到反感的方式,在對方最不感威脅的時間和地點說,可能失敗的機會較小。如果是用對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在對方最開心的時間和地點,那成功的機會更大。我們或許一時半會改變不了體制,卻可先從慎己做起。有人對洪仲丘一案評論,白目和正義感僅一線之隔,只是如果能先好好留住一條命,以後要白目多少次都可以,不是嗎?可別小看講話聊天的內容和場合哩。

1 comment:

Jessica said...

你講講去吃大廚的菜吧!很想看照片和看心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