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以個人資金買下華盛頓郵報的消息,在前天果然在全球重要媒體博得顯著版面。有的人覺得貝佐斯以2.5億美元承接一家虧損累累的平面報紙,是否頭殼壞去?更多人是把頭探進他的公開信裡,試圖抽絲剝繭了解他的企圖與動機。
從四月投資Business
Insider五億美元,到日前由Kindle Singles發布歐巴馬的專訪,貝佐斯的一舉一動透露出開展媒體版圖的強烈意圖。但誠如他在公開信中說的,網際網路已經顛覆了傳統報業的遊戲規則,他說,我們(華盛頓郵報員工和他)現在必須要去了解讀者到底關心什麼,來創造(新遊戲規則)與實驗。
以終為始,從消費者需要什麼來倒推服務與產品需要具備的功能,一直是貝佐斯的信念。這從他簡化網路購物流程的One Click,以及研發出可儲存數千本書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並且讓使用者可免費透過Wifi 熱點購買電子書等令消費者熱捧的創舉,便可看出。
做為一個媒體人,以及貝佐斯多年來的粉絲,我的看法與Mashable專欄作家Amanda Wills不謀而合。即便有很多人唱衰他,但別忘了,貝佐斯是個創新者,也是個創業家。他49歲的280億美元身價,不是靠把錢扔進水裡得到的。
華盛頓郵報靠著水門案打下的品牌影響力,以及與紐約時報匹敵的報導水準,之所以虧損,有一大部分要怪經營者動作太慢,沒來得及抓住網際網路浪潮的機會,對於危機和衝擊的準備也不足。
此外,他們過度倚賴全美政治新聞和華府地方新聞,卻沒有好好培養財經新聞與國際特派人才,僅用彭博專電充數。這是自己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因為沒賺錢,所以裁員把重心放在專長的政治新聞上,但因全球經濟重心改變,市場變化速度加快,而來自印度與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移民越來越多,他們當然會關心家鄉相關的新聞,但華盛頓郵報卻沒有自產的與獨家的這類新聞,再加上網路上就可讀太多免費新聞,在取代性過高的情況下,即便後來華盛頓郵報考慮收費,卻無法止住讀者流失的趨勢。
華盛頓郵報的命運對墨守成規,或是還在緬懷以前的光榮的媒體而言,不啻為一大警鐘。美國富豪巴菲特因與華盛頓郵報大股東葛蘭姆家族是世交,也有該報紙的持股,但看來他也沒法給出很好的經營建議。
貝佐斯有如前來拯救落難公主的白色騎士(white knight),在華盛頓郵報危急存亡之時伸出援手,想必是已經看到他可以施力的支點了。而從他接二連三對媒體的投資,也可嗅出,Content is King這句話應該是故事的主軸。至於如何把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甚至是數位匯流,進行完美的整合,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將會是貝佐斯下一步棋,想必精彩可期。
如果這個實驗玩得起來,中文媒體當然也應該玩得起來。但光靠台灣一個兩千三百萬人,且看書人口一直在萎縮的市場,絕對是養不起的。有志者與有識者,應該把目光投注到那塊十三億人的大市場去。但在短期內大陸不可能開放媒體經營的情況下,這個遠在天邊的大餅,恐怕也只能誘得眾家媒體東主口水直流,卻無從下手的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