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7, 2013

米其林的滋味:Restaurant Andre

 前情提要:提前一天去新加坡出差,要自己出旅館費。想想反正晚上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去找好吃的吧。不經意看見台灣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主廚江振誠的專訪,想起曾看到紐約時報把他在新加坡創業的餐館Restaurant Andre評為十大值得特地坐飛機去品嘗的餐廳之一,心想反正下次再到新加坡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就趁這次去試試看吧!


通往Restaurant Andre有很多條途徑,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初心」。

 在台灣,大多數人只知阿基師、James,可能有些人會聽過江振誠,在業界卻是膾炙人口的傳奇人物,因為他是第一個二十幾歲就當上法國餐廳主廚的台灣人。

 但即便年紀輕輕就達到許多人艷羨的地位,他三年後便放下一切,到法國追隨米其林三星餐廳感官花園的雙胞胎兄弟主廚,把自己當一張白紙,從學徒開始學藝。後來獲得拔擢為執行主廚,並銜命前往東京、上海等地開設分店。

 經過了多年歷練後,Andre(江振誠的法文名字)走上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2008年來到新加坡開設自己的餐廳,JAAN par Andre。而我這次去的,是他後來在牛車水邊緣大華飯店旁開的小餐廳。

 許多人慕名前往他的餐廳,總不免會有很多的想像。我這俗人自然也是這樣。這麼厲害的主廚,做的菜應該會是什麼樣呢?他的新餐廳雖然還沒有得到米其林星,但卻已被許多行家認為是米其林等級。所謂米其林等級的美食,是在舌尖會跳舞嗎?還是像電影一樣,吃了讓人感動到眼淚在眼眶打轉?

 小小的餐廳,其實整個一樓已被接待處和廚房佔據,用餐區是在二樓。放眼望去,其實坐滿了也只能服務二十幾個人。侍者們身著正式燕尾西服,穿梭在各桌之間。吃完最後一道甜點,時間已過三小時。領班宣布,主廚會上來向客人致意,請別急著買單回家。身材魁梧,穿著廚師服的江振誠,五分鐘後出現在二樓,輕聲探詢客人是否滿意,並不敷衍,停留至少十幾二十分鐘,耐心而親切地回答完每桌客人的所有問題。

 或許大可冗長而絮叨著每道菜的特色、口感,說餐廳擺設如何之雅潔,服務品質如何令人滿意,並配上在餐盤上如圖畫一般的創意料理照片。但既然這次經驗顛覆了我對食物的想法,我也就不落俗套,寫篇另類的美食部落格吧。與其剝奪您自行探索的樂趣,不如專注在Andre最想透過他的菜,想表達給客人了解的核心價值上。那就是:

食材可千變萬化,卻保留最核心的特質

 每一種食材,會因為它的產地土壤與水質、氣候、運送儲存過程或是烹煮的方法,而產生不同的味道。大廚的評斷,與客人自己,未必相同。但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先入為主對於某種食材的看法摒除在餐廳門外,這樣你才能體會出Andre的一些巧思。例如,侍者提醒,一道鋪在底層,看起來像泥土的東西,也是可吃的。如果心裡一開始就認定,泥土哪能吃啊,就不可能發現,原來這個嘗起來微甜帶鹹的東西,是巧克力和蒜末混和而成的。口感真的有泥土的粗糙感覺,而且,還真的蠻有風味的。誰說巧克力只能是甜點?誰說蒜末只能當熱炒的佐料?但仔細想想,我們孰悉的巧克力其實是加工過的,原料可可果本來就有粗糙的質地,而蒜末本也來自土壤之中。這樣的創意變化,頗為有趣,卻未脫離它們最原始的本質。

七十二變,不出八角哲學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這裡就有這種「玄秘」感。好不好吃如何定義?真的是因人而異。分子料理如果是拆解食物成為保留味道卻不留型態,那Andre的料理應該是介於傳統與分子之間。但他依然將自己的料理歸納出八個特點,也就是八角哲學:Pure(純淨極簡)、Salt(自古由海洋而來的無疆界調味)、Artisan(工匠精神)、South(南法食材與風味)、Texture(有層次的質地揉合在同一道菜裡)、Unique(獨特)、Memory(充滿意義的回憶)和Terroir(鄉土與大自然的粗獷之風)。





 在餐桌上,這八個哲學理念就化為八道反映這些特色的菜餚。互相烘托,卻缺一不可。你問我這八道菜到底是什麼?我把幾張照片貼在這裡讓您欣賞一下(在此聲明,我是有徵得同意才拍的),但我實在難以解釋,因為大師要不已化簡為繁(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或是化繁為簡(把孰悉的食材拆解成認不出來的元素),只有吃進嘴裡時,細細品嘗,用味覺和嗅覺喚起對食物的某種刺激或味道的感覺,才能辨識出可能是什麼做的。況且,侍者說,他們的菜單會隨著季節更換,因為每季生產的最新鮮食材不同,所以去探究到底是哪些東西可能幫助不大。八角哲學的平衡感和一致性,果然是變化多端卻又不離其衷的創作核心。

以花入菜,對大自然的頌讚

 我發現我的菜跟其他桌客人不一樣。侍者回答:您沒點酒,因此,應該要為您準備清淡的料理才適當。

 因此我很幸運的嚐到了以各種不同的花當作調味料的菜餚。Andre後來解釋說,如果用迷迭香一類的香料,恐怕要壓過菜本身的氣味,變成喧賓奪主了,因此選用略有一點辛辣但不嗆的芝麻花取代。怎麼會連哪種花是什麼味道都知道?這未免太神奇了。Andre說因為他曾在印度洋的小島賽什爾待過,那邊的大自然提供了最沒汙染的野生花朵,他都曾做過很多實驗,知道那些花適合拿來入菜。


 但我也發現,口味這麼清淡的料理,我得更細細用舌尖味蕾品嘗,才能懂得欣賞如此細緻的食材。

 而每道菜所呈現的方式,也如水彩畫或雕塑一樣,以視覺的美,吸引食客好奇探索。

 有道Andre用在自己的有機農場種的小玉米烤熟所做的菜,初看葉子有點烤到變咖啡色,但不能算烤焦。把玉米和葉子一同吃下,口腔卻起了一種有趣的化學變化。烤熟的玉米,發出自然的甜味,但烤到枯脆的葉子,此時可能是在唾液的作用下,竟有種類似焦糖的味道充滿在鼻腔與口腔中。如何掌握到這樣的火侯,如何知道食材能產生這樣的效果,真的是多年練就的功力。

 把我的發現告訴Andre時,他嘴角上揚,頻頻點頭,表示這就是他想強調的就地取材,用最簡單的烹調方式引出食物最純淨之原味。美食是賓客聯繫感情的最佳載具,但杯觥交錯之間,能給賓客留下深刻印象又回味無窮的食物又有多少?這應該是每個大廚所努力想達到的mindshare,而Andre的確辦到了。

 一頓飯吃下來,有種上了三個小時的課的感覺。我現在非常能理解為何紐約時報說Restaurant Andre是十大值得特地搭飛機去品嘗的餐廳之一。我也覺得Andre是很值得認識的年輕有為大廚。他的奮鬥故事是每個有料理夢的職校生都該好好拜讀的材料。


 聽萬回好菜,不如自己去親身品嘗。我這一口好菜就說到這兒,美味就留給您自己未來親自去探索了。

1 comment:

Jessica said...

哇~聽起來好吸引人!下次請多拍ㄧ些照片呀~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