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9, 2013

2014年的讀書計畫

年前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訪一位企業界的前輩,被他滿滿一書櫃的歷史和希臘羅馬時代古典文學與哲學的原文書所震撼。這個年代還有人看這些書?我脫離英文系大一念的西洋文學概論很久了呢,為什麼這位根本也不是學英國文學的老前輩還會為這些「老古董」著迷?這也是我很有興趣找到答案的一點。

或許,正是因為資訊氾濫,新書汗牛充棟,更容易讓我們錯過一些這輩子應該要讀,卻一直被新事物分心而錯過的經典好書。這輩子看過太多大風大浪的人,反而更加明白流行終究是短暫的,過不了多久就會被遺忘,因而更加懂得珍惜一些歷經數千年歷史的淘洗,卻仍純粹如金的智慧吧。

今年我想給自己這樣的挑戰,把一些早該好好精讀的經典,看完並且在此分享心得。畢竟這些書在人類歷史洪流中,有其不可抹滅的影響力,是不該忽略的。不過畢竟時間有限,還是侷限在與自己的工作較有關連的範疇進行選擇。以下是我的2014書單:

1.  孫子兵法
2.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3.  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4.  自由論(On Liberty)
5.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6.  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我一直很好奇,為何《孫子兵法》會在西方社會引起注意與重視。一直到我在前一個工作,為了寫科技公司之間的專利鬥法,選擇用孫子兵法裡面的一些章節來解釋商戰的策略,才發現即便這本書寫在數千年以前,卻如此洞悉人性,到今日仍然準確。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今天大家不斷在討論台灣的「悶」經濟,但過去十幾年,沒有投資在技術的創新,也沒有專注在困難的國際市場拓展上,卻想要和搶著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或是每年花GDP的三至五%在基礎研究和國際行銷的國家一樣坐收豐厚成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南韓在鴨子滑水努力於貿易談判時,我們在做什麼?日本與韓國大廠在研究東南亞市場行銷策略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總覺得中國面板業者的技術不如我們,但產業鏈被取代時,才來驚覺人家進步的速度飛快嗎?我們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是活該嗎?所以該好好讀讀孫子兵法,知恥雪恥,或許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很多相信政府應該多做一些事情,多提供一些福利給人民的人,或許總是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洪水猛獸。但我很想挑戰這些人跟我一起把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看完。在還沒看完這本書以前,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完全否定它的價值。誰說資本主義就是只為1%的富人服務?亞當史密斯當年寫這本書時,想的卻是提升國家整體的富足與幸福。他花了很多的篇幅,企圖說明勞動應該獲得充裕的報酬(the liberal reward of labor),因為這不但有助於提升民間財富,也有助於人口的健康成長,更有助於產業的發展。是時候修正一下我們的偏見了。就算要爭取福利,也該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求巧婦做無米之炊,是很不切實際的。

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因為達爾文格物致知的認真研究態度太值得我們學習。或許這世界有太多人會認為,這本書就是真理,足以反駁基督教的創世論,但如果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達爾文的態度卻是令人驚訝的謙遜。宇宙中有太多奧秘是渺小的人所無法完全理解的,我們只能從找到的證據去推論一些事情的演變。但即便是我們找到的,誰能說是完整的證據呢?追求真理,但不輕易否定任何可能,才有可能發覺一些人們連想都不想就忽略的重要事物,因而才有創新的可能。

彌爾頓的《自由論》,是闡說民主制度的重要著作。或許在無限上綱的要求個人自由與權利之前,需要了解到底完全無限制的自由真的是有益而無害嗎?如應有限制,那條紅線又該劃在哪裡?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片語的起源處。教育教給我們的,是過去的人所認定的和理解的運行定律,根基立在經驗之上。但如果只是把這些經驗奉為無可挑戰的神主牌,當世界在改變時,當典範在轉移時,遲鈍而拒絕承認的人,只有等著被遠遠拋在後面。這不是很值得現在閱讀嗎?

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的《風險社會》,是我2006年寫碩士論文時大量引述的一本著作。看著每天發生的新聞,越來越覺得他當年眼中的德國社會,也就是今天台灣的寫照。或許在導讀這本書時,我可以輕易地找到非常多材料佐證。



這是個很有野心的讀書計畫?讓我們堅持下去,因為人生是需要沉澱的。在每天如火車轟隆隆快飛過去的喧囂中,我們需要一些可以定錨的信念,幫助我們免於迷失在眾說紛紜的無稽八卦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