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0, 2013

讀書筆記 國富論-Chapter 1-3

國富論其實是五部書所組成:

第一部書:Of the causes of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r, and of the order according to which its produce is natural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different ranks of the people.

第二部:Of the Nature, Accum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stock

第三部:Of the different progress of opulence in different nations

第四部:Of systems of political economy

第五部:Of the revenue of the sovereign or Commonwealth

第一部書,前三章的標題,分別是論分工、形成分工的原則和市場規模對分工的限制。

第四章開始談貨幣的起源和使用,第五章談商品的名目與實質價格,第六章談組成商品價格的元素,第七章是商品的天然與市場價格,第八章,是勞務的工價。第九章,存貨的利潤,第十章,在不同產業中的雇傭薪資與存貨利潤。這裡特別討論了歐洲國家不同的政策導致的不平等。第十一章,土地租用

在這本書的前三章,亞當史密斯要說服讀者,分工所帶來的極大效益。他使用的一個經典例子是,如果要讓一個人從頭到尾生產一支別針,可能一整天也做不出幾支來,但有個小作坊,雇了十個工人,每幾人負責其中的一道工序,每天卻可生產出十二磅重的別針,相當於四萬八千支別針。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才能,因而如果專注在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項工作,在整個社會裡面,與其他人一起分工,用以物易物或買賣來交換彼此生產的商品與勞務,才能用最大的效益滿足彼此的需求。這也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

在第二章與第三章,他想說明的是,如果市場太小,就會局限工藝/職業的種類。例如幫人提重物的挑夫,只能在城市中找得到工作。若一項貨物或服務的需求是到處都有的,但必須在製作或提供此項服務的技術精進之後,才能把這些商品和服務,帶到更遠的市鎮去,也就是擴大市場。當每個地方都有能力生產同樣的東西時,能以最低價格生產最好商品的地方,顯然就具有優勢。因此,不同國家之間也應該透過分工和合作,讓各個地方負責生產最有優勢的商品,達到最高的效益。這就是貿易。

他在第三章末尾提到中國東部、印度和埃及,或許是因為這些地方幅員遼闊,內陸水系發達,能把資源和商品運送到各地,反而使這三個國家都傾向於自給自足,而不想與其他國家貿易。由於他用”It is remarkable that…”作發語助詞來描述這三個國家的情況,似乎透露著他覺得頗不可思議。

亞當史密斯是18世紀的人,比發明蒸汽機的瓦特早出生十幾年,因此在他寫國富論時,應該還沒有見到工業革命如何改變英國的產業與經濟。

走筆至此,我很驚訝,逝世於1790年的亞當史密斯竟然對遠在天涯的三個國家有如此的了解。當然,英國人的航海時代早從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期的十六世紀便已蓬勃發展,對國境之外的探索和啟蒙時代的旺盛求知慾,為後世百花爭鳴的科學與藝文厚植了肥沃的土壤。

讀後心得與問題:

英國和台灣一樣,是個孤懸於大陸之外的海島。資源有限,人口也不多,當時也常受到西班牙等歐陸強權的壓力。但英國選擇的卻是自由貿易,向五湖四海去探尋更廣闊的天地和市場,對每個陌生的地方,窮盡一切蒐集與整理與當地社會、政經、文化、地理等相關的資訊,因為他們想做生意,就得先了解他們的顧客想要什麼。

台灣呢?我們的心態和做法又是如何?比較像中國還是比較像英國?為什麼?我們的客觀條件比較像中國?還是比較像英國?英國為什麼選擇自由貿易? 


如果台灣要在國際市場裡面跟別人分工,我們具備的優勢是什麼?總有人會比我們用更低廉的價格生產同樣的東西,那我們該怎麼辦?封閉和自我保護是最好的方法嗎?其他國家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我們該做什麼,讓自己變得無可取代?

2 comments:

Jessica said...

謝謝你分享這本大部頭~真是太佩服了!

bookgeek1969 said...

我打算拿我五年級時天天寫日記的傻勁把這六本書讀完。國富論沒有想像中困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