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瘋狂的點子」與「笨問題」

一個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拿他的學生很沒辦法。上課時絕對不主動發問,連被點名,也很怯於發表意見。但一下課,就有一堆人跑上來問問題。

「這些孩子都很怕在同學面前丟臉,」另一個朋友試著解釋道:「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兒子上中學以前個性蠻主動積極的,越大就臉皮越薄,只願意低調做有把握的事。」

我不禁想,如果當年愛迪生只願意做「有把握」的事,我們今天會不會還在用煤油燈照明?賈伯斯(Steve Jobs)可能會留在那家名叫Atari的電腦遊戲公司工作到退休?


如果,「人要怎樣才能在天上飛?」這個瘋狂的問題,沒有被人認真對待,又如何能有今天的飛機?

在大家開口閉口談「創新」的今天,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教出來的,是怕丟臉勝過解答疑惑,認同「跟大家一樣就好」的平庸標準,以及因為「不喜歡輸的感覺」而只做「有把握」的事情的孩子,真的能培養出創新的能量嗎?

其實,這世界一直在改變,如果一直以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作為評斷的基礎和標準,認為不符合傳統智慧的就是「笨問題」,直接用「不可能」和「沒意義」一筆抹煞,很可能真的就不可能產生網際網路、載人太空船、手機等二十世紀的偉大創新發明。

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老闆,商業怪傑布蘭森,就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創業的路上,一直是在誤打誤撞,摸索前進。但他卻是勇敢嘗試、勇敢修正,也勇敢問「為什麼不能?」並且以創新服務與產品來證明以前的人未必永遠是對的。笑他笨和傻的人挺多的,但後來卻看到他的成功而自覺羞愧。貴為集團老闆,他卻常愛開自己的玩笑,也不怕屬下挑戰他的想法。他的一些瘋狂點子,例如成立探索海洋和太空航行的公司,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到底為什麼大家都說美國中學教育在PISA國際學業測驗上排名輸別人很多,為何還能有那麼強的研發能力,且有那麼多各種不同產業的新創公司誕生?台灣每年不是有很多拿奧林匹亞獎和發明獎的學生嗎?怎麼就應驗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成語呢?

一位創業家認為,美國能有那麼強的創新能力是因為:美國願意接納各國的移民,而他們本身的教育體系,重視的不是運算能力,而是思考能力。美國的法律,有聲請破產保護的規定,讓創業失敗的代價,不必然是一輩子無法翻身,也鼓勵併購和競爭,讓好點子可以有別的出路。台灣離這有多遠? 

創新需要很多養分,有的來自歷史,有的來自多元文化,有的則來自跨領域的產業融合。但如果一個社會,獨尊一種聲音,因優越心理而缺乏學習其他文化的能力,缺乏對「不可能」背後的種種「可能」的好奇與想像力,恐怕再茁壯的樹苗栽在這土裡都會枯萎。

幾年前有本暢銷書,是寓言式的書,從「如何培育四葉酢漿草」來延伸,探討培育「幸運」和「成功」的方式,不是揠苗助長,而是先去營造一個適合四葉酢漿草成長的環境。


創新和創業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大家都同意,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永續發展,需要更多的創新和創業,來創造工作機會,恐怕得多花點腦筋培育一個適合創新和創業的環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