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從內部訓練場地開車返回市區途中,聊起為什麼日本能有山崎豐子這樣的作家,而華文世界卻沒有(或很難產生)。這個討論沒有結論,但似乎大家心裡其實是有定論的。
周末,打開MOD,發現了「解構莎士比亞」這一共六集的美國公共電視台製播的節目。分別由重量級演員例如Jeremy
Irons,Ethan Hawke,Derek Jacobi和Jude Law等人,來探討莎翁重要的劇作背後的歷史背景,創作動機,想傳達的信念,並詮釋其主角的內心世界。莎翁的創作如此不朽,甚至後人到了廿一世紀,依然覺得他的作品所討論的議題,深入人性,在現代依然發人深省,拍案叫絕,又不禁讓我想問:那華文世界裡的重要劇作家,誰能有莎士比亞一樣的分量?
為什麼華人的劇作很難有如此大開大闔,又深入人性的作品呢?是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是個愛問哲學問題的民族?是因為我們從古以來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對權力提出質疑?是因為傳統價值不鼓勵多元的思考?還是因為寫了敏感題材的代價太高(例如殺頭、勞改、沒票房)?而華人社會對「戲子」的鄙視,當演員的通常是因為家境困苦,但至少成名後還享有巨星的待遇。然而誰又會記得劇本是誰寫的呢?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誘因,又如何吸引人才願意投入劇本創作?也難怪總是拿老祖宗的劇本和橋段一演再演,卻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
劇作,是表演藝術的靈魂。莎士比亞是個好例子,好萊塢之所以能橫掃天下,跟日劇韓劇能如此風行,都是拜好劇作家所賜。台灣的電視台,只要能做出「風水世家」、「夜市人生」或「我可能不會愛上你」這樣賺錢的連續劇就滿足了嗎?華人的電影,念茲在茲只在票房嗎?那也難怪,我們只有這樣的格局。
錢無法堆砌出曠世佳作。也不是多棒的卡司或多麼浩大的場景讓一部電影不朽。劇本才是關鍵所在。但華文世界可能出現一個像莎士比亞的人物嗎?可能培養得出這樣的人嗎?恐怕得先從鬆土、施肥、除蟲做起,營造一個鼓勵創作與想像力、沒有框架和思想警察的環境開始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